天安字典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时间: 2025-05-22 18:27:00

诗句

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岭,崖泉咽咽千山静。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百年俱是可怜人。

明朝且复城中去,白云却在题诗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8:27:00

原文展示: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苏轼 〔宋代〕

暮归走马沙河塘,
炉烟袅袅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岭,
崖泉咽咽千山静。
君勿笑老僧,
耳聋唤不闻,
百年俱是可怜人。
明朝且复城中去,
白云却在题诗处。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骑马回家,经过沙河塘,
十里之外,炊烟袅袅,散发着香味。
早晨我拄着拐杖,走在青牛岭上,
山崖间泉水潺潺,千山都显得宁静。
你不要笑我这位老僧,
因为耳聋的我,喊叫也听不见,
百年间我们都是值得同情的人。
明天我还要回到城里去,
而白云却在我题诗的地方飘荡。

注释:

  • 暮归: 傍晚回家。
  • 走马: 骑马。
  • 沙河塘: 指沙河边的塘。
  • 炉烟: 炊烟,指做饭时冒出的烟。
  • 曳杖: 拄着拐杖。
  • 青牛岭: 地名,青牛岭上有个小寺。
  • 崖泉: 崖边的泉水。
  • 咽咽: 潺潺的水声。
  • 君勿笑: 你不要笑。
  • 耳聋: 听不见声音。
  • 百年俱是: 意指时间久远,大家都是可怜人。
  • 城中去: 返回城中。
  • 白云: 白色的云彩。

典故解析:

“耳聋唤不闻”反映了诗人对人世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缺失。“白云却在题诗处”则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象征着高洁的情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风格多样,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他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内心对人生的感悟愈加深刻。诗中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青牛岭的小寺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归来的情景。诗中以“炉烟袅袅十里香”开篇,展现出一种温馨宁静的乡村气息,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接着,诗人以“朝行曳杖青牛岭”表述自己早晨的行程,体现了老年人的悠闲与自在。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自然的静谧,也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一句,展现了诗人在世事纷扰中对自身境况的自嘲和无奈。耳聋的老僧,象征着对世俗喧嚣的超脱与不屑,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最后的“白云却在题诗处”,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暮归走马沙河塘:描绘了傍晚骑马回家的场景。
    2. 炉烟袅袅十里香:形象地展现了远处炊烟升起的温暖气息。
    3. 朝行曳杖青牛岭:表现了诗人早晨的悠闲散步。
    4. 崖泉咽咽千山静:描绘了山中泉水潺潺,环境宁静的氛围。
    5.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表达了对自身状态的自嘲。
    6. 百年俱是可怜人:强调了人们在时间面前的脆弱。
    7. 明朝且复城中去:表明了诗人明天还要回到繁华的城市。
    8. 白云却在题诗处:象征着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琐碎通过车马和炉烟描绘,隐喻生活的点滴。
    • 拟人:泉水“咽咽”有声,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炉烟袅袅”与“崖泉咽咽”,形成优美的音韵。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炉烟: 代表家庭的温暖与归属感。
  • 青牛岭: 象征着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 泉水: 代表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清澈。
  • 白云: 象征自由与超脱,诗人的心境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炉烟”象征什么? A. 自然
    B. 温暖的家庭
    C. 喧嚣的城市
    D. 旅途中的孤独

  2. “耳聋唤不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自身状况的自嘲
    C. 对他人的关心
    D. 对自然的向往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思考与超脱
    C. 乡村的美丽
    D.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书感 八月十四夜三叉市对月 夜雨 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 其六 岁暮 晨入省中偶书 五鼓自簇桥入府 村居 醉中作 冬日斋中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右耳刀的字有哪些?右耳刀旁汉字大全及书写规则详解 香字篆书怎么写?香字篆书书写技巧与步骤详解 使心憋气 匸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避之若浼 布天盖地 轻松愉快 靡靡之声 包含刷的词语有哪些 辱结尾的成语 膺闷 岛字拼音怎么写_岛字的拼音及繁体字解析 草书的笔顺怎么写?草书字体的书写技巧与笔顺详解_汉字草书学习 南田字格怎么写?南田字格书写技巧与步骤详解 寝庐 二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羊结尾的成语 发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