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0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02:24
茅山东北燕山前,
翁仲遗墟几百年。
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
山童解指看碑路,
野衲分耕祭墓田。
厚夜肯教黄壤晓,
悲风偏动夕阳天。
在茅山的东北方,燕山的前面,有个隐士的墓地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偶尔有吴地的人来询问隐士的踪迹,却不知道唐代的树木已经啼鸣着杜鹃了。山中的小孩指着墓碑的方向,野外的僧人各自耕作着来祭奠墓地。漫漫长夜肯教人明白的是,黄土的晨曦终将来临,只是悲凉的风偏偏在夕阳西下时起舞。
陈大方,宋代诗人,其诗歌风格多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作品往往寄托着对人世的思考与感慨。
《唐隐士袁宣墓》是陈大方对隐士袁宣的怀念,通过描绘袁宣的墓地,反映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展现了隐士生活的清幽与淡泊。
《唐隐士袁宣墓》以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隐士袁宣的墓地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诗的开头便以地理位置的描述引入,"茅山东北燕山前",给人以清晰的空间感。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吴人对隐士的询问,体现了隐士的孤独和被遗忘的境地。
"不知唐树已啼鹃"一句,隐含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唐代的树木早已变得陌生,正如隐士的生活已经被世人淡忘。而接下来的“山童解指看碑路”和“野衲分耕祭墓田”,则是前后呼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乡间的童子与僧人通过日常生活来缅怀逝者,体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厚夜肯教黄壤晓,悲风偏动夕阳天”,将整首诗推向高潮,长夜将尽,晨曦将至,但悲风在夕阳时分更显得凄凉,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对往昔的怀念。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流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士袁宣的缅怀,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通过描绘墓地的寂静与周围自然的和谐,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中“翁仲”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墓碑的装饰
C. 隐士的名字
D. 一种植物
诗中提到的“吴人”代表哪个地区的人?
A. 江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北方地区
D. 南方地区
“悲风偏动夕阳天”中“夕阳”象征什么?
A. 新的开始
B. 生命的终结
C. 自然的和谐
D. 生活的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