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程给事赠虞道判六首》

时间: 2025-05-05 13:28:15

诗句

囊中玉色已经餐,醉拂丝桐坐杏坛。

应笑倦游尘滓客,鬓毛萧瑟事铅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8:15

原文展示:

囊中玉色已经餐,醉拂丝桐坐杏坛。
应笑倦游尘滓客,鬓毛萧瑟事铅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已经在口中品尝了美玉的颜色,醉意朦胧中在杏树下轻拂丝桐琴。看我这样的人,应该会嘲笑那些厌倦了尘世的客人,他们的头发鬓角已经变得苍白,沉迷于铅粉和丹青之事。

注释:

  • :口袋、袋子,诗中指存放玉器的袋子。
  • 玉色:比喻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境界。
  • 丝桐:丝绸和桐木,指古代乐器,暗示音乐的优雅。
  • 杏坛:杏树下,古时指讲学或聚会的地方。
  • 倦游:厌倦游荡,指对世俗生活的疲惫。
  • 尘滓:指世俗的污浊和纷扰。
  • 铅丹:指化妆用的铅粉和丹青,象征浓重的妆饰。

典故解析:

“醉拂丝桐”可引申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杏坛则为古代士人聚学之所,暗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擅长词和诗。其词风清丽婉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秦观游历期间,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厌倦,体现了他一贯的洒脱与豁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但意蕴深远。开头的“囊中玉色已经餐”描绘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接着的“醉拂丝桐”则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仿佛在展示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最后两句则转向反讽,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与不满。诗中的情感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转向对尘世浮华的厌倦,反映出秦观在面对生活中繁琐琐事时的无奈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强调了内心的丰富与满足。
    • 第二联则通过音乐的描绘,传递出一种醉意与陶醉的感觉,显得随性而自在。
    • 第三联以“应笑”引出对他人的批评,揭示出世俗生活的无奈与苍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囊中玉色”比喻内心的美好。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洒脱的个性与哲理。

意象分析:

  • 玉色: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丝桐:代表音乐与艺术,体现了生活中的雅趣。
  • 杏坛: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积累,暗示了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囊中玉色”比喻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丑陋的现实
    C. 不切实际的幻想

  2. 诗中“醉拂丝桐”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俗的厌倦
    B. 对音乐的热爱
    C. 对名利的追求

  3. “鬓毛萧瑟”指代的是谁的状态? A. 年轻人
    B. 厌倦尘世的客人
    C. 诗人自己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陶渊明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秦观的作品更显内敛与哲思,李白则更加奔放与豪情,两者在主题上虽均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表现方式迥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秦观的诗词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松江晚泊 岐下闻杜鹃 金陵遇悟空上人(上人与故相国杨公有旧) 即席 题越州法华寺 岐下寓居见槐花落因寄从事 即事 武牢关遇雨 红叶 李周弹筝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壹而足 非字旁的字 螽斯振羽 胡诌八扯 皮字旁的字 封嵎 胤孙 神奇莫测 鬲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通法 拍开头的成语 包含绩的成语 节俭力行 臼字旁的字 拙结尾的成语 惊魂不定 恭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