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9:2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29:59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白天总是不再归来,阳光已渐渐西沉。
我在茫然中思索着什么,躺在林中,遥望无尽的过去。
繁花似乎在时光中凋零,杜鹃悲鸣刺耳。
古老的荒野早已衰败,谁又能识别那栖息的巢穴呢?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唐代初期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气势磅礴、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抒发孤独与思乡之情。陈子昂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感遇”系列诗作是陈子昂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写的,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这首诗创作于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内心的孤独感。
这首《感遇·之七》以其浓厚的抒情性和深邃的哲思引人入胜。开篇便以“白日每不归”引入,似乎在表达一种失落感,白天的消逝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在“茫茫吾何思”中,诗人表现出一份迷惘和思考,似乎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林中卧观无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诗人想要在自然中寻找一种永恒,但却发现万物皆在时光中凋零。
“众芳委时晦”一语,暗示了美好事物的逝去,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奈。杜鹃的悲鸣,似乎在为世间的悲凉而哀鸣,增强了整首诗的悲伤气氛。最后的“鸿荒古已颓”则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惆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陈子昂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思考交相辉映,使得整首诗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在细腻的意象中得以体现,展现了深厚的哲理思考。
“白日每不归”中的“白日”指的是什么?
A. 夜晚
B. 白天
C. 灯光
“众芳委时晦”中的“众芳”指的是什么?
A. 许多花朵
B. 人
C. 动物
诗中提到的“鸿荒”代表什么?
A. 繁华
B. 未来
C. 古老的荒野
李白《将进酒》与陈子昂《感遇·之七》的对比:
李白的诗以豪放激昂、畅快淋漓为主,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与无畏,而陈子昂的《感遇》则更多体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情感基调显得更为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