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感遇·之三》

时间: 2025-04-26 17:58:42

诗句

苍苍丁零塞。

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

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

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

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

谁怜塞上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8:42

原文展示: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苍茫的边塞,古今的荒凉道路依旧漫长。那高耸的亭台为何显得如此孤立?战死者的尸骨早已没有完整的躯体。黄沙从南方卷起,白日也隐没在西方的天边。曾经汉朝的三十万大军,为了抵御敌人而战斗。可如今只见沙场上的死亡,谁又会怜悯这边塞上孤独的灵魂?

注释:

  • 苍苍:形容广阔、空旷。
  • 丁零塞:指的是边塞,通常用来形容边境的荒凉。
  • 缅荒途:缅,遥远的意思;荒途,指荒凉的道路。
  • 亭堠:亭子和堠(高台),意指边塞的高地。
  • 暴骨:指的是尸骨暴露,惨烈的景象。
  • 汉甲:汉朝的士兵,甲,指的是铠甲。
  • 凶奴:指敌人,强调战争的残酷。
  • 塞上孤:指在边塞上孤独的人,表现出对战士命运的惋惜。

典故解析:

  • 汉甲三十万:这一句提到的三十万汉军,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当时汉朝为了抵御外敌曾集结大军,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惨烈的战斗和无数的牺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宗,唐代初期的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02年。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和深沉的思想著称。

创作背景:诗作于唐代初年,正值国家动荡、边疆战争频繁之际。陈子昂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命运的关怀,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感遇·之三》是一首充满历史沉重感的边塞诗,诗中通过对苍茫景象的描绘,展现出古今边疆的荒凉与绝望。开篇的“苍苍丁零塞”,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辽阔与孤寂,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无尽苍凉。诗中提到的“亭堠何摧兀”,表现出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无数战士英勇牺牲的惋惜与敬意。尤其是“暴骨无全躯”,更是直击人心,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接下来的“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则通过黄沙和夕阳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和无奈。此外,后半部分提到的“汉甲三十万”,进一步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与士兵的孤独,尽管曾经有众多的军队,但在战场上,生死无常,只有无数的死亡留下来。最后“谁怜塞上孤”的发问,传达了诗人对那些在边塞上孤独奋斗的士兵深深的同情与思考,令人心生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苍苍丁零塞”:边塞的景象显得广阔而孤寂。
    2. “今古缅荒途”:古今的道路依旧荒凉,暗示着无尽的历史。
    3. “亭堠何摧兀”:高耸的亭台为何显得孤立,反映出战争的破坏。
    4. “暴骨无全躯”:战死者的尸体残破不全,令人心痛。
    5. “黄沙幕南起”:黄沙从南方卷来,暗示着战争的来临。
    6. “白日隐西隅”:夕阳西沉,象征着希望的渐逝。
    7. “汉甲三十万”:曾有三十万汉军为国而战,体现出历史的悲壮。
    8. “曾以事凶奴”:为抵御敌人而战,揭示出战争的背景。
    9. “但见沙场死”:战场上只见死亡,令人心痛。
    10. “谁怜塞上孤”:孤独的士兵无人怜悯,表达了对战士命运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展现出工整的对仗美。
    • 拟人:通过自然现象(如黄沙、白日)赋予情感,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与士兵的孤独,传达出对战争的深思与对无数战士命运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关注。

意象分析:

  • 苍苍:象征着广阔、空旷,反映出边塞的孤独。
  • 黄沙:暗示战争及其带来的破坏与悲惨。
  • 白日:象征希望与光明,但在此被隐藏,暗示未来的黯淡。
  • 汉甲:代表着战士的勇敢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甲三十万”是指哪个朝代的军队? A. 宋朝
    B. 唐朝
    C. 汉朝
    D. 明朝

  2. 诗中“暴骨无全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战争的痛苦与无奈
    C. 对和平的向往
    D. 对士兵的尊敬

  3. “谁怜塞上孤”中“怜”字的意思是? A. 喜欢
    B. 同情
    C. 忘记
    D. 赞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陈子昂《感遇·之三》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陈子昂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与士兵的孤独,而王之涣则表现了一种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前者悲凉,后者豪放,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谢韬光上人 答胡遇 寄孙路秀才 送杨尚书赴东川 咏贵游 题金州西园九首·江榭 秋晚夜坐寄院中诸曹长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其五 题家园新池 送费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隅之地 点指划脚 洗耳恭听 移律 花枝招飍 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舟字旁的字 青甸 半字的繁体字写法_半字的繁体字学习指南 鼎字旁的字 连鸡 良字旁的字有哪些?带良的汉字大全 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吕葛 ci的汉字有哪些?带ci的汉字大全及拼音解析 西字头的字 竹的笔顺怎么写?这份竹字笔顺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十拿九准 立刀旁的字 草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