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8:42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首诗描绘了苍茫的边塞,古今的荒凉道路依旧漫长。那高耸的亭台为何显得如此孤立?战死者的尸骨早已没有完整的躯体。黄沙从南方卷起,白日也隐没在西方的天边。曾经汉朝的三十万大军,为了抵御敌人而战斗。可如今只见沙场上的死亡,谁又会怜悯这边塞上孤独的灵魂?
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宗,唐代初期的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02年。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和深沉的思想著称。
创作背景:诗作于唐代初年,正值国家动荡、边疆战争频繁之际。陈子昂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命运的关怀,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感遇·之三》是一首充满历史沉重感的边塞诗,诗中通过对苍茫景象的描绘,展现出古今边疆的荒凉与绝望。开篇的“苍苍丁零塞”,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辽阔与孤寂,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无尽苍凉。诗中提到的“亭堠何摧兀”,表现出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无数战士英勇牺牲的惋惜与敬意。尤其是“暴骨无全躯”,更是直击人心,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接下来的“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则通过黄沙和夕阳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和无奈。此外,后半部分提到的“汉甲三十万”,进一步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与士兵的孤独,尽管曾经有众多的军队,但在战场上,生死无常,只有无数的死亡留下来。最后“谁怜塞上孤”的发问,传达了诗人对那些在边塞上孤独奋斗的士兵深深的同情与思考,令人心生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与士兵的孤独,传达出对战争的深思与对无数战士命运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关注。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汉甲三十万”是指哪个朝代的军队?
A. 宋朝
B. 唐朝
C. 汉朝
D. 明朝
诗中“暴骨无全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战争的痛苦与无奈
C. 对和平的向往
D. 对士兵的尊敬
“谁怜塞上孤”中“怜”字的意思是?
A. 喜欢
B. 同情
C. 忘记
D. 赞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