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杨尚书赴东川》

时间: 2025-04-27 15:05:36

诗句

却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

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

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

从来皆惜别,此别复何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5:36

原文展示:

送杨尚书赴东川
却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
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
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
从来皆惜别,此别复何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杨尚书赴东川任职的送别之情。诗人提到他即将带着诗书和恩惠,前往梓州(今四川境内)。他身边环绕着官印和绶带,手中握着武器,似乎在为自己的职责而准备。接着,提到剑阁的峻峭和巴江的流淌,暗喻着这次离别的艰难与痛苦。最后,诗人感慨,离别总是让人心痛,这次的分别又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将要,表示即将。
  • :细腻的丝绸,代指诗书。
  • 衔恩:承载着恩情,指带着感恩的心情。
  • 印绶:官印和绶带,象征官职。
  • 戈矛:武器,象征保卫和职责。
  • 剑阁:剑阁是四川的一处险要地势,象征险阻。
  • 巴江:巴江指流经四川的江河,象征离别的流逝。

典故解析

  • 剑阁:古时蜀道艰险,剑阁是重要关口,象征离别的艰难。
  • 巴江:指流经巴蜀地区的江河,常与故乡情怀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约一七八至八二年),唐代诗人,字允恭,号志道,生于今陕西,仕途平平,主要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抒发离别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送别杨尚书赴东川任职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祝福与不舍,展现了唐代士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唐代士人特有的情感深度与离愁别绪。开头两句“却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送别的缘由,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接下来的两句“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描绘了杨尚书作为官员的威仪与职责,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韵。

而后两句“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既有对地理的描绘,又隐含对离别的无奈与感伤。最后一句“从来皆惜别,此别复何愁”,以豁达的心态收尾,似乎在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一种常态,因此不必过于忧虑。全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开头通过诗书象征文化修养,衔恩则暗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 第二联:描写杨尚书的身份和职责,营造出一种威武的气质。
  • 第三联:以剑阁和巴江的自然景色,衬托离别的悲伤。
  • 第四联:总结全诗,传达一种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护马执戈矛”与“绕身垂印绶”,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剑阁与巴江象征离别的艰难与流逝。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诗书:代表文化与学识。
  • 印绶:象征权力与责任。
  • 戈矛:代表保卫与担当。
  • 剑阁、巴江:自然景观,象征离别的艰难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姚合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剑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离别的艰难
    • C. 友谊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愁
    • B. 无奈
    • C. 豁达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对比姚合的《送杨尚书赴东川》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写了离别情感,但姚合更注重个人情感和友谊,王之涣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

相关查询

中秋饮汝学宅次韵 西山十首 其十 西山十首 其九 西山十首 其八 西山十首 其七 西山十首 其六 西山十首 其五 西山十首 其二 西山十首 其一 体斋西轩观玉簪花偶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城下之辱 行号卧泣 明辨是非 丶字旁的字 木偶奇遇记 艸字旁的字 尢字旁的字 免怀之岁 糟腌 霜磬 整襟 走之旁的字 善壤 参开头的成语 殳字旁的字 怒气冲霄 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