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0:3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0:38:56
虞美人
作者: 陈永正
去年波绿江干道。目断天南草。
今年小别又迢遥。人在悲笳声里过花朝。
明年知否春光变。血染旌旗卷。
红桑未老海先枯。谁向硝烟漫处问蓬壶。
去年在波光粼粼的江边,目送着远方的天南草。
今年的小别又是那么遥远,人在悲伤的笳声中度过了花朝。
明年是否会知道春光的变化?血染的旌旗卷起。
红桑虽然未老,海洋却早已枯竭。谁在硝烟弥漫的地方问寻蓬壶?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永正,生于当代,是一位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色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忧国忧民为主题,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虞美人》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表达对战争与离别的思考。
《虞美人》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开头的“去年波绿江干道”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江边景致,这里的“波绿”不仅仅是自然的美丽,更是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紧接着“目断天南草”,则将视野转向遥远的未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人在悲笳声里过花朝”,这一句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表现了离别的痛苦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在“明年知否春光变”中展现,似乎在质问未来是否仍然会有美好的春光,而“血染旌旗卷”则将目光转向战争的惨烈,表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最后两句“红桑未老海先枯”与“谁向硝烟漫处问蓬壶”,不仅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也映射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与疑问。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人生、战争和理想的多重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离别的痛苦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去年波绿江干道”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明年知否春光变”中,诗人表达了对什么的担忧?
“血染旌旗卷”反映了什么主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虞美人》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