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3:35
悲青坂
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
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
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
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
忍待明年莫仓卒。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军驻扎在东门的青坂,天气寒冷,马儿在太白山的洞窟里饮水。黄头的奚族人朝西而去,几骑弯弓勇敢地冲向敌人。山上积雪,河面结冰,野外显得萧瑟。青色是烽火,白色则是人骨。我如何才能将书信寄给我军,忍耐着等到明年再行动,不要仓卒出击。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关注社会民生,表现出深厚的同情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悲青坂》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战乱导致国家破碎,民生困苦。杜甫身处战地,亲历社会动荡,深感痛苦与无奈,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战争的痛惜和对未来的无奈。
《悲青坂》是一首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忧虑与无奈。诗的开头通过描述驻军地的环境,描绘了东门青坂的严寒与孤寂,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悲凉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的奚族骑兵,传达出对敌人勇猛的反应,显示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一句以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悲惨景象,青色的烽烟象征着战争的爆发,而白色的人骨则暗示着战争的惨烈和无情。诗人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感到心痛。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焦虑与无奈,期望能够与军队沟通,却无奈只能忍耐等待。整首诗在悲伤的基调中渗透着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战乱的无奈,令人深思。
整首诗围绕战争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展开,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出一种悲悯的情怀。
《悲青坂》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诗中提到“黄头奚儿”,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奚族
C. 藏族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急于出战
B. 忍耐等待
C. 对未来无所谓
答案:
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 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 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我军青坂(bǎn)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kū)。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这里说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 黄头奚(xī)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chí)突。黄头奚儿:安禄山的军队里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青坂在陈陶以西。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山雪河冰野萧瑟(sè),青是烽烟白人骨。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野萧瑟:指寒风凄厉。烽烟:烽火,军事告急的信号。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仓卒: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