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时间: 2025-05-01 16:01:23

诗句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01:23

原文展示: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夕凉恰恰好溪行,
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
一荧松火隔篱明。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凉风正好,适合沿溪而行;
暮色渐浓,催促着人们加快脚步。
走到半路,蛙声响起,迫使我停下脚步;
一只萤火虫的微光,透过篱笆闪烁着亮光。

注释:

  • :雨过天晴。
  • 蛙声:青蛙的叫声,常在夏季夜晚听到。
  • :指萤火虫,有光亮之意。
  • 松火:指萤火虫的光,像松树的火光一样。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蛙声”和“荧火”作为自然意象,常见于古代诗词中,用以描绘宁静的夜晚和自然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他的诗歌常常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夏至时节,正值雨后,诗人趁着傍晚的凉爽,沿溪而行,感受自然的美好,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天雨后傍晚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开头两句“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将时间、空间和情感融合在一起,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夕阳西下时的清新与急迫。接下来的“半路蛙声迎步止”,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陶醉。最后一句“一荧松火隔篱明”,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将夜晚的微光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整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夕凉恰恰好溪行:夕阳西下,凉爽的风正好适合沿着小溪漫步。
  2. 暮色催人底急生:黄昏的色彩渐浓,催促着人们加快脚步,仿佛时间在流逝。
  3. 半路蛙声迎步止:走到半路,听到蛙声,仿佛在招呼诗人停下脚步,享受这份宁静。
  4. 一荧松火隔篱明:一只萤火虫的微光透过篱笆闪烁,照亮了夜晚,增添了几分情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萤火虫的光比作“松火”,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蛙声以“迎”的动作,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季雨后傍晚的宁静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传达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夕凉:象征着温暖与凉爽并存的美好时光。
  • 蛙声:自然的声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宁静。
  • 荧火:象征希望与美好,给夜晚带来微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蛙声”是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的急促

  2. 诗中“夕凉恰恰好溪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宁静与惬意
    C. 迷茫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加沉静、深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上林春 山行宿樵家 上林春 上林春 咏燕 上林春 水仙花 上林春 春情 上林春色 上林春色图 上林春雨图为御史罗亨信赋 醉公子 醉公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鼎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十死不问 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鲁邦 弥天亘地 青字旁的字 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到大来 金字旁的字 三撇旁的字 耳膜 咍笑 自负其能 辰精 苦口恶石 齿牙为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