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

时间: 2025-07-27 10:59:27

诗句

微云起前础,出山忽纡余。

风吹去何之,闲意满太虚。

倚柱聊目送,我生何滞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59:27

原文展示: 微云起前础,出山忽纡余。风吹去何之,闲意满太虚。倚柱聊目送,我生何滞愚。

白话文翻译: 微小的云朵在前础上形成,离开山峰时忽然变得曲折。风吹着它去向何方,闲适的心情充满了广阔的天空。靠着柱子,我随意地目送,我这一生为何如此愚钝。

注释:

  • 微云:指细小的云朵。
  • 前础:指山前的基础或起点。
  • 纡余:曲折、迂回。
  • 太虚:指天空,广阔无垠的空间。
  • 滞愚:愚钝,不灵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此诗作于丙子岁(具体年份不详),诗人游历嵩山,夜宿峻极中院,感受自然之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诗人游历嵩山,夜宿峻极中院,观察到微云的变化和风的吹拂,引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微云的形成和变化,以及风的吹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微云起前础,出山忽纡余”描绘了微云从山前形成到离开山峰时的曲折变化,形象生动。“风吹去何之,闲意满太虚”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随和态度和对广阔天空的向往。最后两句“倚柱聊目送,我生何滞愚”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感叹自己的愚钝和滞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首句“微云起前础”:描绘了微云在山前的起点形成,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现象的细腻变化。
  • 次句“出山忽纡余”:描述了微云离开山峰时的曲折变化,增强了诗歌的动态感。
  • 第三句“风吹去何之”: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随和态度和对未知的探索。
  • 第四句“闲意满太虚”:用“闲意”形容诗人的心情,与“太虚”广阔的天空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 最后两句“倚柱聊目送,我生何滞愚”:通过“倚柱”和“目送”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人生的反思,感叹自己的愚钝和滞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微云”比喻自然现象的细腻变化。
  • 拟人:“风吹去何之”赋予风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微云起前础,出山忽纡余”中的“起”与“出”,“前础”与“纡余”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微云的变化和风的吹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映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感叹。

意象分析:

  • 微云:象征着自然现象的细腻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 风:象征着自由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由的向往。
  • 太虚:象征着广阔无垠的天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微云”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现象的细腻变化 B. 诗人的心情 C. 风的吹拂 D. 广阔的天空

  2. 诗中的“太虚”指的是什么? A. 山前的起点 B. 广阔无垠的天空 C. 风的吹拂 D. 诗人的心情

  3. 诗中的“滞愚”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感叹 D. 对未知的探索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望岳》,同样是描写山岳的诗作,可以比较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的不同手法和情感表达。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望岳》与李廌的《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都是描写山岳的诗作,但杜甫的诗作更多地表达了对山岳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而李廌的诗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李廌诗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书匡山老僧庵 古镜词上刘侍郎 秋晚泊石头驿有寄 秋末寄上桐江冯使君 鄱阳道中作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故林偶作 送明觉大师兼寄郑山人 怀高真动二首 寄翰林陆学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金貂换酒 贵大 拉不下脸 不畏强御 雾雪 同字框的字 靣字旁的字 郁腻 靑字旁的字 包含挞的词语有哪些 没查没利 风雨剥蚀 提手旁的字 恐逼 涵今茹古 麻字旁的字 包含燎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