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0:49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煮松脂法,用桑柴灰水。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我年轻时在东冈上种满了松树,
初时移植的根就像插秧一样细小。
经过两年,黄茅下方长出麦子,
三年后,蓬草和艾草已经长出,山上满是牛羊。
十多年未见,想必松树已如龙蛇般长大。
夜间风吹浪碎,晨露如珠般清香。
我想要采食松脂,已经砍伐了百棵桑树。
煮松脂的方法,是用桑树的柴火和灰水。
人世间的事情多有曲折,神药也变得渺茫。
这次来到齐安的野外,路旁夹着苍老的胡须。
如果能开启龟蛇的洞穴,不惜斧头的伤痕。
即使未能获得茯苓,也应当拾起流脂。
锅里百般出入,霜雪如飞散。
三彭仇已经枯死,洗换五谷的肠子。
青色的骨头凝聚着绿汁,丹田中发出幽光。
白发又有什么意义,唯有双眼明亮方能可贵。
等到五百年后,我会骑鹤回到故乡。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魄,也有婉约派的细腻,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书、画等领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描绘了他种松的经历,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戏作种松》是一首描绘种松过程的诗,前半部分以种植松树为线索,细致描写了种植的每一个阶段。从最初的细小根部,到后来丰盛的景象,诗人通过种松的过程,映射了人生的成长与变化。苏轼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松树的生长与人生经历相联系,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中“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一语,既展现了对松脂的渴望,也隐含了对生活的无奈,表明人事多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则展现了苏轼对生命深刻的思考,象征着精神的追求和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最后以“骑鹤还故乡”收尾,体现了他对归宿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意义,借种松的过程反映了岁月的积累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初移一寸根”是指种植什么?
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是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