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5:3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5:35:57
原文展示:
苦雨吟 巫山埋空晓光没,寒入风声散萧瑟。 滴沥深摧十二峰,峡江涨白洗青壁。 群阴寂寂蔽阳乌,摇荡春愁满南国。 何当羲御驻中天,为我驱除风雨黑。 蜚廉先驱走寰宇,列缺挥鞭起龙虎。 郁仪顿辔潜海隅,九野冥冥暗风雨。 饥鸢跕翅堕曾穹,军鼓无声如击缶。 青苔绿砌上高堂,檐溜侵窗入烟雾。 南山山叟桂为薪,四海横流阻行路。 安有王春四百八十时,萧萧风雨迷朝暮。 我原得娲皇炼石补此破漏天,令三光继明,万物可睹,免使百万亿苍生憔悴困泥土。
白话文翻译:
巫山被云雾遮蔽,晨光消失,寒风中传来萧瑟的声音。 雨滴沉重地打击着十二峰,峡江水涨,冲刷着青色的岩壁。 阴云密布,遮住了太阳,春天的忧愁弥漫在整个南方。 何时羲和能停留在天空中央,为我驱散这黑暗的风雨。 风神蜚廉先行,雷神列缺挥动鞭子,龙虎随之而起。 太阳神郁仪停下马车,潜入海角,九州大地笼罩在昏暗的风雨中。 饥饿的老鹰翅膀无力,从高空坠落,战鼓无声,如同敲击瓦罐。 青苔覆盖在高堂的台阶上,屋檐的雨水侵入窗户,形成烟雾。 南山的老者用桂树作柴火,四海泛滥,阻断了行路。 哪里有春天的四百八十天,风雨不断,朝暮不分。 我希望能有娲皇炼石补天,让日月星辰继续照耀,万物可见,免得亿万生灵在泥土中憔悴困顿。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田园诗。此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诗人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阴暗、凄凉的画面。诗人通过对巫山、峡江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我原得娲皇炼石补此破漏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我原得娲皇炼石补此破漏天”一句,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巫山埋空晓光没”中的“晓光”指的是什么? A. 晨光 B. 月光 C. 星光 D. 灯光
“何当羲御驻中天”中的“羲御”指的是什么? A. 风神 B. 雷神 C. 太阳神 D. 月亮神
诗中“我原得娲皇炼石补此破漏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A. 希望自然灾害停止 B. 希望社会秩序恢复 C. 希望国家和人民得到拯救 D. 希望个人生活改善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