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7:5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7:58:43
禅房怀友人岑伦
作者:李白
婵娟罗浮月,摇艳桂水云。
美人竟独往,而我安得群。
一朝语笑隔,万里欢情分。
沉吟彩霞没,梦寐群芳歇。
归鸿渡三湘,游子在百粤。
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
春风变楚关,秋声落吴山。
草木结悲绪,风沙凄苦颜。
朅来已永久,颓思如循环。
飘飘限江裔,想像空留滞。
离忧每醉心,别泪徒盈袂。
坐愁青天末,出望黄云蔽。
目极何悠悠,梅花南岭头。
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
宝剑终难托,金囊非易求。
归来倘有问,桂树山之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思念朋友的情景。月光皎洁,映照着水面和云彩,然而美人却独自远行,我又怎么能与他人相聚呢?一朝的欢声笑语已成隔阂,长久的情谊似乎也在万里之外分离。沉吟之际,霞光渐渐消逝,梦中芬芳的景象也已停歇。归鸿飞渡三湘,游子身在百粤。边疆的尘埃沾染了我的衣裳与剑,白天的阳光也让我的白发愈加显露。春风已在楚关变化,秋声在吴山悄然流逝。草木也因离别而显得悲伤,风沙让人面露愁苦。自从那天离开,思念不断循环,仿佛无止境。随风漂泊,心中只留下空虚的想象。离别的忧愁使我常常沉醉,眼泪如雨般湿透了衣袖。坐在这愁苦的时刻,望向被黄云遮蔽的天空,目光所及何其辽阔,梅花盛开的南岭何其遥远。归来的路上长空无鸟,水面宽广却无舟只影。宝剑再难托付,金囊又非易得。若是归来有问,愿能问桂树之幽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以其豪放的个性、深厚的诗才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风格多变,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流浪于外,思念友人的时刻。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岑伦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禅房怀友人岑伦》是李白在思念友人岑伦时所作,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既豪放又细腻的艺术风格。整首诗的开头利用“婵娟”与“桂水”,营造出一幅月夜美景的画面,月光的柔美与漠然的寂静,成为诗人情感的背景。诗中“美人竟独往,而我安得群”的感慨,传达了对友人孤独远行的惆怅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归鸿、游子、边尘等意象,诗人将个人的思念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情感在空间与时间的交错中愈加深邃。
李白用“草木结悲绪,风沙凄苦颜”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内心情绪的深刻反映,展现了他在离别时的孤独感和对友人的思念。最后几句“宝剑终难托,金囊非易求”则体现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索,抒发了对友人归来时的希望。
整首诗在情感的流动中,展现了李白特有的浪漫情怀与哲理思考,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对离别的惆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李白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美人”指的是谁?
A. 李白的爱人
B. 友人岑伦
C. 自然的景色
D. 诗人的母亲
诗中“归鸿”象征什么?
A. 游子的归乡
B. 失去的友情
C. 自然的变化
D. 诗人的孤独
“草木结悲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愁
C. 喜悦
D. 期待
答案:
对比李白与杜甫在表达思念方面的诗作,李白往往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放,而杜甫则更倾向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沉重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