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3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36:05
原文展示:
蓦山溪(巢安寮毕工) 作者:王炎 〔宋代〕
莺啼花谢,断送春归去。 雨后听鹃声,恰似诉留春不住。 韶光易迈,暗被老相催, 无个事,没些愁,方是安身处。 栽松种菊,相对为宾主。 终日掩柴扉,但只有清风时度。 不忄欠把酒,又不喜观书, 饥时饭,饱时茶,困即齁齁睡。
白话文翻译:
黄莺啼叫,花朵凋谢,春天就这样离去了。 雨后听到杜鹃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无法留住春天的无奈。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流逝,不知不觉中被衰老所催促, 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这才是安逸的生活所在。 种植松树和菊花,它们相互作为宾主。 整天关闭柴门,只有清风偶尔吹过。 既不想喝酒,也不喜欢读书, 饿了就吃饭,饱了就喝茶,困了就沉沉睡去。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倾向于隐逸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这首诗《蓦山溪(巢安寮毕工)》反映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完成某项工作(巢安寮毕工)后所作,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离去和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莺啼花谢”和“雨后听鹃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而“韶光易迈,暗被老相催”则表达了时光流逝和衰老的无奈。后文通过“栽松种菊”和“终日掩柴扉”等意象,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通过描绘春天的离去和隐居生活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莺啼花谢”描绘了什么? A. 春天的开始 B. 春天的结束 C. 秋天的开始 D. 秋天的结束 答案:B
诗中“雨后听鹃声”中的“鹃声”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开始 B. 春天的结束 C. 秋天的开始 D. 秋天的结束 答案:B
诗中“栽松种菊”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生活的向往? A. 繁华都市生活 B. 隐居生活 C. 田园生活 D. 官场生活 答案:B
诗中“终日掩柴扉”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世俗的超脱 C. 对官场的向往 D.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