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0:20
趋出范围表,方之大者乎。
理同然不异,隅至此俱无。
圣岂东西判,游何内外拘。
鹄边天浩浩,蜗角国区区。
广可包三极,微宁泣一夫。
晚知庄老诞,终向孔门趋。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界限的超越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诗中提到的“趋出范围表”,意思是要超越狭隘的界限,而“方之大者”则暗示了广阔的天地。接下来的“理同然不异”说明了事物的本质是相同的,而“隅至此俱无”则表明了无角落可寻,意在强调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接着提到“圣岂东西判”,即圣人不应受到地域的限制,而“游何内外拘”则暗示不应被内外的界限所束缚。鹄鸟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而蜗牛却局限于小小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表达了晚年对庄子思想的领悟,最终还是向孔子的学说靠拢。
作者介绍:刘克庄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哲理和人生感悟,尤其在对道家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上有独到的见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刘克庄对人生和哲理的思考时期,反映了他对传统儒家教育的反思与对道家思想的追求。诗中表现出对思想自由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体精神追求的重视。
刘克庄的《学进士作大方无隅二首 其一》是一首极具哲理性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局限的反思。开篇的“趋出范围表”即点明了诗的主题:超越固有的界限,追求更高的理想。接着“理同然不异,隅至此俱无”,则是在强调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局限只在于人们的视角和认知。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鹄”和“蜗”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由与拘泥的对立,鹄在无边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而蜗牛则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中,象征着精神的束缚。最后的“晚知庄老诞,终向孔门趋”则暗示了诗人对道家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与反思,展现了他在晚年对传统学问的敬重与回归。这首诗不仅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思想的自由,超越世俗的限制,倡导个体在精神上寻求更高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融合。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承载了字面意义,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局限、个体与社会、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鹄”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局限
C. 传统
“趋出范围表”意指什么?
A. 保持现状
B. 超越局限
C. 依赖传统
诗人晚年对哪位哲学家的思想表示敬重?
A. 庄子
B. 孟子
C. 孔子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