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3:15
抱璞应难辨,妍媸每自融。
贞姿偏特达,微玷遇磨砻。
泾渭流终异,瑕瑜自不同。
半曾光透石,未掩气如虹。
缜密诚为智,包藏岂谓忠。
停看分美恶,今得值良工。
抱着璞玉的人,想要辨别它的美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美与丑总是相互交融。
那些贞洁的姿态显得特别而高远,哪怕有微小的瑕疵也会在磨难中显露出来。
泾水与渭水的流向永远是不同的,瑕疵与美玉自然也各有不同。
一半的光辉透过石头,却未能掩盖它如虹般的气质。
缜密的内涵真的是智慧,包藏的也并非不忠。
停下脚步仔细分辨美与恶,今天能够遇到良工的技艺。
武翊黄,字子美,唐代诗人,名望不如李白、杜甫,但其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他的诗风多元,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词,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
《瑕瑜不相掩》创作于武翊黄对人生哲理的观察和思考之时。唐代社会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诗人借此契机探讨人性与美丑的关系,表达对真美的追求及对世俗评价的反思。
《瑕瑜不相掩》是一首探讨美与丑、真与假之间关系的诗。诗中以璞玉为引子,揭示了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辩证关系。首联“抱璞应难辨”,以璞玉的难以辨别之美引出下文,表明美的本质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接着,诗人通过“贞姿偏特达”描绘了高洁的姿态和微小瑕疵的对比,显示出在磨难中,真正的美会显现出来。
中间的“泾渭流终异”,以泾水和渭水的比喻强调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暗示了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后面的“半曾光透石,未掩气如虹”更是将内在的气质与外在的光辉作对比,表现出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品质,而非表面的光鲜。最后,诗人通过“停看分美恶”提醒读者要有辨别的智慧,强调了技艺与真诚的重要。
整首诗用词恰当,思路清晰,哲理深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美的独到见解。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讨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有辨别能力,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抱璞应难辨”的意思是?
A. 抱着璞玉很容易辨别
B. 抱着璞玉很难辨别
C. 抱着璞玉的人很多
“瑕瑜自不同”表达了什么观点?
A. 瑕疵与美玉相同
B. 瑕疵与美玉本质不同
C. 瑕疵比美玉更好
整首诗的主题是?
A. 外在美的重要性
B. 内在品质的价值
C.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豪放的情怀,而《瑕瑜不相掩》则更注重内在品质的探讨与思考。两者在风格上截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美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瑕瑜不相掩》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