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6:38
和子瞻自净土步至功臣寺
作者: 苏辙 〔宋代〕
山平村坞连,野寺钟相答。
晚阴生林莽,落日犹在塔。
行招两社僧,共步青山月。
送客渡石桥,迎客出林樾。
幽寻本真性,往事听徐说。
钱王方壮年,此邦事轻侠。
乡人鄙贫贱,异类识英杰。
立石象兴王,遗迹今岌嶪。
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
归来父老藏,崇高畏摧压。
诗人巧讥病,牛领恣挑抉。
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
是非亦已矣,兴废何仓卒。
持归问禅翁,笑指浮沤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诗人在傍晚时分走向功臣寺,路过连绵的山和村庄,听到寺院的钟声回应着周围的环境。晚霞映照在林间,夕阳依旧停留在塔尖。诗人和两位寺中的僧人一起漫步,月光洒在青山上。送走客人时,渡过石桥,迎接客人时,从树荫中走出。幽静的环境中,诗人追寻内心的真实,听着往事的低语。回忆起年轻的“钱王”,当时的事迹显得轻松而侠义。乡里的人对贫贱的身份嗤之以鼻,而异类则能识别英才。石象上刻着兴王的事迹,如今却岌岌可危。功勋在三吴之地获得肯定,富贵享誉四海。归来时,乡亲们对高人有崇敬之情,却又畏惧其被压制。诗人巧妙地讽刺病态的现象,牛头马面随意挑剔。流传至今的人们,谈笑间常常借此发泄。是非纠葛已然不重要,兴衰变化何其仓促。回到寺中询问禅师,禅师笑着指着浮沤消散的水面。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轼之弟。他的诗歌风格恬淡自然,兼具哲理性与感情的表达。
这首诗作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沉思。功臣寺的游历不仅是对友人的拜访,也是他对人生、历史、功名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村的自然景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在描写历史人物时,苏辙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结合,表现出一种对功名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冷静观察。流传后世的讽刺与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进一步加深了诗的层次感。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合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丰富感悟。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与历史思考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中“山平村坞连”所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幽寻本真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考?
答案:
苏辙与杜甫在作品中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反思,但苏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杜甫则多了几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值得深入品味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