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22:0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22:02:14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骊姬的墓在北原之上,她的遗骨已经埋葬了千年。
浍水日复一日向东流去,骊姬的恶名永远无法洗清。
献公沉迷于欲望,把儿子视作仇敌。
这些事情如同蔓草般蔓延,我今天来到这个古老的丘墟。
蛾眉山上的明月是如此苦涩,蝉鬓的野外云雾令人愁苦。
我想去祭奠二公子,可是沿着横汾河没有轻舟可以渡过。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边疆,后因其诗歌描绘边塞风光而闻名。他的诗风豪放,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常常带有浓厚的悲壮气息。
《骊姬墓下作》是岑参在北方边塞写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对人性悲剧的感慨。骊姬的故事充满权谋与悲剧,诗人通过对骊姬墓的描写,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刻理解。
岑参的《骊姬墓下作》是一首在历史与情感交织中探讨人性悲剧的诗作。诗中以骊姬与献公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通过描绘骊姬的墓地,展现了历史的久远与人性的复杂,仿佛在诉说着时间如何无情地吞噬了一切。
接下来的“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则表现了即使时间流逝,骊姬的恶名依然存在,说明了历史的无情与人心的险恶。诗中提到的“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则揭示了权力与欲望的交织,献公因爱而失去理智,最终导致家庭的悲剧,令人唏嘘。诗的最后两句“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以凄凉的情调结束,表达了诗人对二公子悲惨命运的同情与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历史感与悲剧感,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引发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反映了岑参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反思,揭示了权力与欲望对人性的侵蚀,以及时间无法抹去的恶名和悲剧。诗人在悼念历史人物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骊姬的墓位于何处?
A. 南山
B. 西原
C. 北原
D. 东谷
献公对待儿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恩爱如初
B. 视如己出
C. 视子如仇雠
D. 疑心重重
诗中提到的“横汾无轻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无奈
C. 喜悦
D. 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