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5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51:39
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
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
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
不见征战功,但闻歌吹喧。
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
昨从关东来,思与故人论。
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
黄霸宁淹留,苍生望腾鶱。
卷帘见西岳,仙掌明朝暾。
昨夜闻春风,戴胜过后园。
各自限官守,何由叙凉温。
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
胡人侵扰尚未消除,大军守卫着潼关。
旌旗在草木间飘荡,兵马如云般集结。
圣明的朝廷正在用兵,众将领都受到恩宠。
看不见征战的功劳,却只听到乐声喧闹。
儒生有高远的计策,却闭口不敢言说。
我昨从关东而来,想和旧友畅谈。
何以成为朝廷的器具,至今身处外藩。
黄霸为何久留在此,苍生都盼望腾飞的龙。
卷起帘子见到西岳,晨曦的仙掌照耀着。
昨夜听见春风的声音,戴胜鸟飞过后园。
大家各自限于官职,何以能叙说温暖与凉意。
离愁不可遗忘,胸襟后背思念着树和萱。
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以豪放激昂、气势磅礴著称,常常描绘边塞风光以及战争场面。他的作品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战乱不休。诗人身处镇守前线的潼关,心中既感受到战争的紧迫,又思念故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往昔友谊的怀念。
这首诗在描绘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与对友人的思念。开篇便提到“胡寇尚未尽”,直接点明了外敌的威胁,紧接着“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生动描绘出战斗的紧张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后,诗人转向对朝廷的反思,提到“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表现出他对官员们享受权势却不见实战功劳的无奈。
诗中反复突显出“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士人对于国家政治的无能为力和沉默的无奈。诗人通过自述从关东而来,想与故人畅谈的情节,体现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一句,在表达思念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悄然浮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官场、友情和自然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士人的无奈与哀伤,体现了岑参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胡寇”指的是哪类人?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诗中“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表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