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5:1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14:12
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
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
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
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
亚相自登坛,时危安此方。
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
旌节罗广庭,戈铤凛秋霜。
阶下貔虎士,幕中鹓鹭行。
今我忽登临,顾恩不望乡。
知己犹未报,鬓毛飒已苍。
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
蝉鸣秋城夕,鸟去江天长。
兵马休战争,风尘尚苍茫。
谁当共携手,赖有冬官郎。
我常常喜爱张仪楼,这里正对着西山。
千山万峰上覆盖着积雪,百里之外的城墙也尽收眼底。
烟霭散去,晴空万里;草木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生辉。
车马往来于百井之地,城市的街巷盘旋于两条江河之间。
副相登上高台,在这危难时刻安然处于此地。
他的威声震撼了蛮夷部落,施恩惠化育了华阳之地。
旌旗在广场上招展,戈矛在秋霜中显得寒冷而肃穆。
台阶下有勇猛的士兵,帷幕中有优雅的鹓鹭翩翩起舞。
如今我忽然登高远望,回顾恩情却不再思念故乡。
知心的朋友尚未报答,鬓发已然苍白。
时运难以预测,功业又岂能轻易忘却。
蝉鸣在秋城的傍晚,鸟儿远飞于江天之际。
战马暂时停下战争,风尘依旧显得苍茫。
谁能与我携手并肩,依赖的只有冬官郎。
岑参,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曾任职于西域,作品多描绘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思考。
本诗创作于秋季,作者在狄员外的府上登楼,目睹了西山的壮丽景色,产生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索,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心和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以一幅秋日的山水画卷为背景,展现了作者的壮志与豪情。诗中“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一句,开篇即表达了对高处的向往与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接下来的描写,千峰积雪与百里城墙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
通过“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诗人描绘了清晨的宁静和美丽,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幅恬静的山水画中。而“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则表现了生活的繁忙与复杂,暗示着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积淀。
在诗的后半部分,岑参通过“今我忽登临,顾恩不望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恩情的无奈。鬓毛已苍,体现出岁月的流逝与对功业的追求,给人一种感伤的情绪。最后,诗人以“谁当共携手,赖有冬官郎”结束,寄托了对友谊的期待与对未来的希冀。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岑参作为一位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与情感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与对友谊的珍视,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繁忙的社会生活,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未来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哀与对知己的期盼。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张仪楼”象征什么意思?
“鬓毛飒已苍”表达了什么情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岑参的诗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壮志与忧虑,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平和。两者虽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却都展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