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3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38:19
玉立蓬山巅,声望高一世。清秋玉壶露,耿耿无织翳,中流屹砥柱,愈激而愈厉。平生学古胸,非为次身计。中边事方殷,命脉实关击。忧世危明主,谁流洛阳涕。直谏逆批鳞,言言皆献替。胡为厌承明,奶飞能且锐。有山服而取,雄跨虎头势。兆民困科扰,椎剥已无艺。独獠丛篁中,跳梁无虚岁。弄印无以易,要起百年弊。西风吹马耳,新凉雨初霁。尺劄闻先声,远氓已怀惠。旌旗簇小队,画戟森兵卫。一方覆盂安,中原谁共济。顾我亦漫仕,空山老松桂。倦梅作归梦,乞身尚濡滞。著夫公已先,脂秣以相继。
站立在蓬山之巅,声望高居一世。清秋时节,玉壶中的露水清澈,明亮无遮蔽,如同中流砥柱,愈是激流愈显坚定。平生学习古人的胸怀,并非只为个人打算。国家边疆事务繁重,关乎国家命脉。忧虑世事,担忧明君,谁会流泪如洛阳之水。直言进谏,逆鳞而谏,每一言都是为了国家。为何厌倦了承明殿,飞翔却能锐利。有山势服从而取,雄跨虎头之势。百姓困于科税,剥削已无技艺。独獠在丛篁中跳梁,年年如此。弄印无法改变,要革除百年弊端。西风吹过马耳,新凉雨后初晴。尺劄传来先声,远方百姓已怀恩。旌旗簇拥小队,画戟森严兵卫。一方安定如覆盂,中原谁能共济。回顾我也是漫游仕途,空山中老松桂。倦梅编织归梦,乞身尚且滞留。著书立说已先行,脂秣相继不断。
作者介绍: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任多职,以清廉著称,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是南宋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崔与之在宋代,面对国家边疆动荡、百姓困苦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个人仕途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崔与之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诗中“玉立蓬山巅”、“清秋玉壶露”等句,以高洁的意象比喻自己的品格和志向。“中流屹砥柱”、“忧世危明主”等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君主的忠诚。“兆民困科扰”、“独獠丛篁中”等句,揭示了百姓的困苦和边疆的不安。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崔与之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仕途的反思。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坚定立场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玉立蓬山巅”比喻了什么? A. 诗人的高洁品格 B. 诗人的崇高地位 C. 诗人的坚定立场 D. 诗人的忧国忧民
“清秋玉壶露”比喻了什么? A. 诗人的清廉无私 B. 诗人的坚定立场 C. 诗人的忧国忧民 D. 诗人的崇高地位
“中流屹砥柱”比喻了什么? A. 诗人的高洁品格 B. 诗人的崇高地位 C. 诗人的坚定立场 D. 诗人的忧国忧民
“忧世危明主”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清廉无私 B. 诗人的坚定立场 C. 诗人的忧国忧民 D. 诗人的崇高地位
“直谏逆批鳞”比喻了什么? A. 诗人的高洁品格 B. 诗人的崇高地位 C. 诗人的坚定立场 D. 诗人的忧国忧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