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2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22:21
再和曾仲锡荔支
作者:苏轼
柳花著水万浮萍,
荔实周天两岁星。
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
经宿即为浮萍。
荔支至难长,二十四五年乃实。
本自玉肌非鹄浴,
至今丹壳似猩刑。
侍郎赋咏穷三峡,
妃子烟尘动四溟。
莫遣诗人说功过,
且随香草附骚经。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和柳花的对比。柳花轻易地落在水面,形成浮萍,过夜就能变成漂浮的水草;而荔枝则生长缓慢,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能结果。荔枝的外表如玉般光滑,但并非像白鹤那样洗浴,至今外壳却呈现出赤红色,像是受了刑罚。有人为三峡吟咏,妃子在烟尘中动情。不要让诗人去评说功过,且随香草一同寄托于《离骚》中。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著称,作品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多个领域。
此诗写于苏轼与友人曾仲锡的交往中,表达了对荔枝这一美味果实的赞美,同时借柳花的轻盈对比荔枝的珍贵,反映了人生的哲理:美好的事物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
《再和曾仲锡荔支》是一首充满生活哲理的诗作,利用荔枝和柳花两种自然景物的对比,表现了苏轼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珍贵性的深刻思考。诗中,柳花轻盈,飞絮随水漂流,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随意;而荔枝则需要漫长的生长过程,体现了美好事物的稀有与珍贵。通过这种对比,苏轼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珍惜拥有的美好。
此外,诗中提到的“侍郎赋咏穷三峡,妃子烟尘动四溟”,则是对历史人物的提及,显示了苏轼的博学与深邃。最后两句更是引人深思,不要让诗人去评说功过,暗示着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评价,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了苏轼豁达的生活态度与深邃的哲学思考。
柳花在水中的状态是?
A. 漂浮
B. 沉没
C. 固定
D. 消失
荔枝成熟需要多少年?
A. 十年
B. 十二年
C. 二十四五年
D. 三十年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侍郎
D. 白居易
答案:
苏轼与李白在诗歌中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倾向于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哲理的反思来表达情感,而李白则是在豪放与奔放中流露情感,对比中展示了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