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4:0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4:01:42
岁晚文园渴疾深,相瞻北斗不堪斟。
幸无封禅书留藁,岂有长门赋卖金。
它日友人定郊谥,当时酒客诵雄箴。
箕山未是逃名地,何处人间有密林。
岁末时节,文人的渴望和疾病都加重了,仰望北斗星却苦于无法畅饮。
庆幸自己没有留下封禅的文字和资料,更不可能有“长门赋”那样的金钱交易。
将来有友人定要在郊外给我谥号,那时候酒客们也会吟诵我的壮丽诗篇。
然而,箕山并不是一个逃避名声的地方,哪里才有世间的密林呢?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月溪,宋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年。他的诗风以豪放、沉郁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岁末,诗人身处动荡的时代,内心充满对名利的渴求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三和》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矛盾的诗作。从字句中可以感受到刘克庄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岁末的时节,既是总结过去,也是展望未来,诗人以“岁晚”开篇,便揭示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渴望与疾病的交织,使得他对北斗星的仰望带上了一种无力感,似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愈加遥远。
接着,诗人通过“幸无封禅书留藁,岂有长门赋卖金”的感慨,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他不愿意被历史铭记为追求物质和名声的文人,反而更向往一种清淡的生活状态。这种心态在“他日友人定郊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诗人希望将来的朋友能够在他逝去后给予一个真实的评价,而不是物质利益的交换。
最后一句“箕山未是逃名地,何处人间有密林”则是全诗的升华,诗人意识到逃避名声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的隐逸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哲理思考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诗人与名利、理想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终揭示出内心对自在与宁静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岁晚”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箕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