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逊往泉城获麦》

时间: 2025-05-23 02:14:17

诗句

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颍川稻不足。

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

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

五年随俗粗得饱,晨朝稻米才供粥。

儿曹知我老且馋,触热泉城正三伏。

田家有信呼即来,亭午驱牛汗如浴。

吾儿生来读书史,不怬田间争斗斛。

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

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

百口且留终岁储,贫交强半仓无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2:14:17

原文展示

《逊往泉城获麦》
作者:苏辙

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颍川稻不足。
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
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
五年随俗粗得饱,晨朝稻米才供粥。
儿曹知我老且馋,触热泉城正三伏。
田家有信呼即来,亭午驱牛汗如浴。
吾儿生来读书史,不怬田间争斗斛。
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
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
百口且留终岁储,贫交强半仓无谷。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吃稻米而不吃小米,年老时在颍川稻米却不够。
人们说小麦比西川的稻米好,磨成的面粉如同白玉。
冷水淘洗槐叶,冰凉的口感令人清爽,热汤饼和羊羹暖入腹中。
五年来随俗吃粗粮,早晨用稻米煮粥充饥。
孩子们知道我年纪大了且贪吃,正值三伏,泉城的热气逼人。
田间有信召唤我即刻前往,正午驱赶牛犁田,汗水像沐浴般流淌。
我的孩子自出生就读书,不在田间争斗收成。
今年干旱小麦颗粒都很细,收成时已然不丰,老农也难以安居。
回家后只见满地的苍耳,明年还不知道能否再熟。
我家得留存一整年的储备,贫穷的交际却只有半仓的粮食。

注释

  • 食稻不食粟:指年轻时只吃稻米,不吃小米,表现出对稻米的偏爱。
  • 颍川:今河南省颍川,苏辙的家乡。
  • 小麦胜西川:指小麦的品质比西川的稻米更好。
  • 雪花落磨:形容磨面时如雪花般洁白细腻。
  • 冷淘槐叶:用冷水淘洗槐树的叶子,清凉可口。
  • 汤饼羊羹:指热汤和甜点,表示食物温暖人心。
  • 儿曹:指孩子们。
  •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期。
  • 田家有信:指农村的信使。
  • 亭午:正午时分。
  • 斗斛:指斗和斛是古代的量器,意味着收成。
  • 苍耳:一种植物,常被视为杂草,表示贫穷的景象。

典故解析

  • 西川:古代指四川一带,以其稻米著称,常与小麦相对比。
  • 泉城:指泉水丰富的地方,可能暗指济南,表现出诗人对美景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与兄长苏轼一样,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散文、词赋等多种文体,作品以清新、质朴著称。他的诗歌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充满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农耕社会,农民生活艰辛,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显著。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农田丰歉的关心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家人生活状况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诗歌鉴赏

《逊往泉城获麦》是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者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自然环境下的艰辛和无奈。诗的开篇便以个人的饮食习惯引出对稻米和小麦的讨论,表达了对稻米的依赖与对小麦的期盼。接着,诗人通过对食物的描绘,传达了温暖与满足感,但随后又流露出对生活贫困的忧虑。

诗中“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一句,直接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出生活的艰难和农民的无奈。同时,诗人对孩子们的期望和无奈交织在一起,既希望他们能读书成才,又担忧生活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整首诗在描绘农村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家庭的温暖与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食稻不食粟:表现年轻时的饮食偏好,突出对稻米的依赖。
  2. 老居颍川稻不足:年老时在家乡却发现稻米不足,反映生活的困境。
  3. 人言小麦胜西川:传达对小麦的认可和对稻米不足的无奈。
  4. 雪花落磨煮成玉:形象地描绘小麦磨粉后的细腻,表现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5. 冷淘槐叶冰上齿:描写清凉食物的享受,温暖的家庭气氛。
  6. 汤饼羊羹火入腹:表现温暖食物的满足感。
  7. 五年随俗粗得饱:隐含对生活方式的无奈与妥协。
  8. 晨朝稻米才供粥:强调生活的贫困与对食物的渴望。
  9. 儿曹知我老且馋:孩子们察觉父亲的贪吃,体现亲情的温暖。
  10. 触热泉城正三伏:描绘炎热的夏季,表现对生活的感受。
  11. 田家有信呼即来:反映农村的信使文化。
  12. 亭午驱牛汗如浴:描绘农忙时的辛劳与疲惫。
  13. 吾儿生来读书史: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14. 不怬田间争斗斛:体现对农业竞争的无奈。
  15. 今年久旱麦粒细:描述干旱对小麦的影响。
  16. 及半罢休饶老宿:反映农作物收成的不确定性。
  17. 归来烂熳煞苍耳:形象描绘贫困与生活的艰难。
  18. 来岁未知还尔熟:对明年收成的担忧,表现对未来的迷茫。
  19. 百口且留终岁储:强调储备粮食的重要性。
  20. 贫交强半仓无谷:直白地表达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花落磨”形容小麦的细腻。
  • 拟人:如“儿曹知我老且馋”,赋予孩子们人性化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诗句之间呼应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对家庭的关怀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农民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稻米:象征丰收与温饱。
  • 小麦:象征希望与未来的美好。
  • 苍耳:象征贫穷与生活的困境。
  • 汤饼羊羹:象征家庭的温暖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苍耳”象征什么?

    • A. 富饶
    • B. 贫穷
    • C. 幸福
    • D. 美好
  3. “少年食稻不食粟”中,食物的选择反映了什么?

    • A. 不同的饮食习惯
    • B. 年龄的变化
    • C. 社会地位的变化
    • D. 文化背景的差异

答案

  1. B. 宋代
  2. B. 贫穷
  3. A. 不同的饮食习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苏辙《逊往泉城获麦》杜甫《春望》的对比:

  • 主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生活艰难的感慨,但苏辙更侧重于农村生活的细节,而杜甫则通过国家动荡的背景展现个人的忧国忧民。
  • 情感:苏辙的诗中更多的是对家庭生活的关怀与温暖,而杜甫更显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研究》
  • 《苏辙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 御柳 李氏沅江书堂 与吕望之上东岭 冲卿席上得行字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四台笠 代答 金山寺 送王介学士知湖州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07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持的繁体字怎么写?这份持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彑字旁的字 描写夜晚的诗句现代诗_夜晚现代诗精选 以伪谤真 獐头鼠目 几舄 警觉 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卖犊买刀 女字旁的字 毁坏 赤字旁的字 中通外直 绅的拼音及汉字解析_绅的读音与用法详解 包含工的词语有哪些 4个火念什么字_4个火的汉字解析与拼音学习 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牙字旁的字 龠字旁的字 丁字旁的字有哪些?带丁的汉字大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