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1:1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1:18:08
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
石门南出众山巅,
沃壤清溪自一川。
老令旧谙田事乐,
春耕正及雨晴天。
可怜鞭挞终无补,
早向丛祠乞有年。
归告仇梅省文字,
麦苗含穗欲蚕眠。
从石门南行,越过重重山巅,
沃野和清溪在眼前展开一片河川。
老农对此田地早已熟悉,
此时正是春耕的好时节,雨后天晴。
可怜的鞭挞再怎么催促,也无济于事,
不如早早去丛祠祈求一年的丰收。
回去时告诉仇梅,省内的文书也逐渐多了,
麦苗含苞待放,像是要进入甜美的梦乡。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丛祠乞有年”可以理解为农民对丰收的期望,反映了农耕文化中对自然和神灵的依赖与敬畏。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苏辙文才出众,诗词、散文皆有建树,尤其擅长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辙初到绩溪之时,反映了他对乡土的感怀和农事的关注,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与理解。
苏辙的这首诗描绘了绩溪的乡村风光,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与对丰收的期待。诗中通过“石门南出众山巅”的开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山峦起伏,清溪流淌,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紧接着,“老令旧谙田事乐”,则展现了农民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体现了对农业的热爱与熟悉。
接下来的“可怜鞭挞终无补”,诗人抒发了对农民辛勤劳作却难以改变命运的同情,显示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这一转折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厚重,增添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早向丛祠乞有年”则流露出一种对传统信仰的依赖,渴望通过祭祀来求得丰收,反映了农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
最后两句“归告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穗欲蚕眠”将个人的生活与农村的自然状态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循环的生命图景,既是对季节变迁的敏锐观察,也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关怀。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细腻,充分展现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与对生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与对农民辛劳的同情,展现了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石门南出众山巅”中的“石门”指的是?
“可怜鞭挞终无补”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丛祠”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