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读史》

时间: 2025-04-24 04:42:54

诗句

雁门翼处不身亲,成事安知非楚人。

何事当年良史笔,啬于一传著功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4:42:54

原文展示:

雁门翼处不身亲,
成事安知非楚人。
何事当年良史笔,
啬于一传著功臣。

白话文翻译:

在雁门的边翼之地,我并未亲身到过,
成就一番事业,怎知其中就没有楚国的人呢?
为何当年那位优秀的史官,
却对功臣的事迹如此节省,难以一一记录?

注释:

  • 雁门:指雁门关,古代边防重地,象征战争与英雄。
  • 翼处:指雁门的边翼,暗示地理位置偏远。
  • 楚人:指古代楚国的人,象征英雄豪杰。
  • 良史:指优秀的史官,通常指记录历史的官员。
  • :节省,吝啬的意思。
  • 传著:传记,记录事迹的书籍。

典故解析:

“雁门”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作为英雄出征的象征。“楚人”则常用来指代古代楚国的勇士或智者,代表了才智与勇气的结合。诗中提到的“良史”可能指的是司马迁等史家,他们记录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对历史记录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澥,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风格清新,常以历史为题材,关注英雄人物以及历史的真实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政治动荡的时期,诗人可能通过回顾历史,反思历史记录的选择性与局限性,表现出对历史真实的追求。

诗歌鉴赏:

《读史》以简洁而深邃的笔触,探讨了历史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诗的开篇提到“雁门翼处”,引发读者对边疆英雄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接着,诗人以“成事安知非楚人”提出一个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功臣与英雄是否被遗漏,是否真正被理解与认可。这种对历史的质疑,揭示了历史书写的主观性和选择性。尤其最后两句,诗人以“良史笔”来批判历史记录的吝啬,暗示着历史的伟大人物与事迹常常受到忽视。这首诗不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也让人对英雄的真实面貌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充满了对历史的不满与对真相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雁门翼处不身亲”:诗人未曾亲临雁门,表现出一种距离感与对历史的渴望。
    • “成事安知非楚人”:质疑历史成就的多样性,楚国英雄可能被遗忘。
    • “何事当年良史笔”:问及为何优秀的史官对英雄的事迹如此节省。
    • “啬于一传著功臣”:暗指历史书写的偏见与遗漏。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的深度。
  • 主题思想:历史的记录与真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历史公正与全面性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雁门:象征边防与英雄,代表历史的浩瀚与艰难。
  • 楚人:象征勇气与智慧,代表历史中的英雄人物。
  • 良史笔:象征对历史的书写与记录,暗示历史的选择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雁门”指的是: A) 古代名山
    B) 边防重地
    C) 文化名城

  2. “何事当年良史笔”中的“良史”是指: A) 好的文学作品
    B) 优秀的史官
    C) 历史书籍

  3. 本诗的主要主题是: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历史记录真实性的反思
    C) 对英雄的崇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历史的沉重,而萧澥的《读史》则更侧重于历史的记录与反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但均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相关查询

雪后 送李撰赴举 仁宗皇帝挽词三首 送吴秀才 喜雪二首 郡斋即事二首 其二 会稽绝句三首 水西亭书事 和邵资政 会稽绝句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色字旁的字 臼字旁的字 白字旁的字 渊渟岳立 弱不禁风 臣字旁的字 讳隐 甄被 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仆仆亟拜 人之云亡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颉地颃空 非字旁的字 心头撞鹿 徇私偏向 清静无为 包含骢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