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燕歌行》

时间: 2025-05-18 16:21:11

诗句

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腓,征人相对并思归。

云和朔气连天黑,蓬杂惊沙散野飞。

是时天地阴埃遍,

瀚海龙城皆习战。

两军鼓角暗相闻,四面旌旗看不见。

昭君远嫁已年多,戎狄无厌不复和。

汉兵候月秋防塞,

胡骑乘冰夜渡河。

河塞东西万馀里,地与京华不相似。

燕支山下少春晖,黄沙碛里无流水。

金戈玉剑十年征,

红粉青楼多怨情。

厌向殊乡久离别,秋来愁听捣衣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6:21:11

原文展示:

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腓,征人相对并思归。云和朔气连天黑,蓬杂惊沙散野飞。
是时天地阴埃遍,瀚海龙城皆习战。两军鼓角暗相闻,四面旌旗看不见。
昭君远嫁已年多,戎狄无厌不复和。汉兵候月秋防塞,胡骑乘冰夜渡河。
河塞东西万馀里,地与京华不相似。燕支山下少春晖,黄沙碛里无流水。
金戈玉剑十年征,红粉青楼多怨情。厌向殊乡久离别,秋来愁听捣衣声。

白话文翻译:

你看不到渔阳八月的草色枯萎,征人们相对而坐,心中思念归家。云层与北风的气息笼罩大地,夹杂着惊飞的沙尘四散在野外。
那时候,天地间尘埃弥漫,瀚海龙城都在战斗的气息中。两军的鼓声和号角隐隐传来,四周的旗帜隐约看不见。
昭君远嫁已有多年,戎狄之人无厌倦,和平不再。汉军在秋月之夜守卫边塞,胡骑在冰上夜渡河流。
河流横贯东西万余里,土地与京华截然不同。燕支山下春光少见,黄沙滩涂中没有流水。
金戈玉剑十年征战,红粉青楼充满怨恨之情。厌倦了在异乡久别重逢,秋来时愁苦听到捣衣声。

注释:

  1. 渔阳:指的是渔阳郡,位于今北京附近,古代边陲地区。
  2. 草腓:草木枯萎,形容秋季的景象。
  3. 朔气:北风,指寒冷的气息。
  4. 蓬杂:形容杂乱的样子。
  5. 习战:习惯于战争。
  6. 昭君:王昭君,汉代著名的美人,远嫁匈奴以求和平。
  7. 戎狄:指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
  8. 汉兵:指汉朝的军队。
  9. 河塞:河流的阻塞,形容地貌的广阔。
  10. 京华:指首都,指代长安(今西安)。
  11. 金戈玉剑:象征战争的武器。
  12. 红粉青楼:形容妓院和妓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同仙,唐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其诗歌风格多以抒情和描写战争为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诗作描绘了唐代边塞的战争与思乡之情,表现了士兵在战斗中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提到的昭君远嫁,更是反映了历史上因战争而造成的家庭离散。

诗歌鉴赏:

《燕歌行》是一首充满沉重色彩的边塞诗,诗人在描绘战争场景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即以“渔阳八月”引入,渔阳的草木枯黄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也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与无情。接着,诗人通过对北方的描绘,展现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与战斗的紧张气氛。两军的鼓声隐约传来,让人感受到战争的迫切与悲凉。

诗中的“昭君远嫁”一语,既是历史典故的提及,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离别与痛苦。汉兵的守卫与胡骑的夜渡河,展现了战士们在边疆的艰苦与坚守。“金戈玉剑十年征”,一方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另一方面则流露出对曾经美好生活的追忆。最后,诗人以“秋来愁听捣衣声”作为结尾,点明思乡之情,令人感到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思乡的愁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腓:问读者是否看到渔阳的草木已经枯萎,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战事的严酷。
  • 征人相对并思归:征战的士兵面对面,互相倾诉对故乡的思念。
  • 云和朔气连天黑:云层和北风的寒气笼罩,描绘了阴沉的天色。
  • 蓬杂惊沙散野飞:杂乱的蓬草与飞扬的沙尘,展示出战乱中的混乱场面。
  • 是时天地阴埃遍:此时天地间满是尘埃,暗示战争的普遍与无处不在。
  • 瀚海龙城皆习战:瀚海和龙城都是战争频繁之地,士兵们习惯了战斗。
  • 两军鼓角暗相闻:两军的鼓声和号角声隐隐传来,体现出战争的紧迫感。
  • 四面旌旗看不见:四周的旗帜因烟尘而模糊不清,象征战争的混乱。
  • 昭君远嫁已年多:提到王昭君,暗示和平的渴望与无奈。
  • 戎狄无厌不复和:敌人无厌倦,和平遥不可及。
  • 汉兵候月秋防塞:汉军在秋夜守卫边塞,描绘出坚守的情景。
  • 胡骑乘冰夜渡河:敌军在冰上夜渡河流,展示出敌人的侵袭。
  • 河塞东西万馀里:河流横贯万里,描绘出辽阔的地域。
  • 地与京华不相似:边疆与京城的差异,突显出战士的孤独。
  • 燕支山下少春晖:燕支山下春光微弱,暗示生机的缺失。
  • 黄沙碛里无流水:沙漠中没有流水,描绘出荒凉的环境。
  • 金戈玉剑十年征:战争持续十年,象征着士兵的疲惫。
  • 红粉青楼多怨情:妓院中的怨恨,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
  • 厌向殊乡久离别:厌倦了在异乡的生活,思乡之情愈发强烈。
  • 秋来愁听捣衣声:秋天来临,愁苦的捣衣声更显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金戈玉剑”比喻战争的残酷。
  • 拟人:将战争和自然现象赋予人性,让情感更为深刻。
  • 对仗:如“河塞东西万馀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离别与痛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草腓:象征生命的枯竭与战乱的肆虐。
  2. 鼓角:代表战斗的号召与紧迫性。
  3. 昭君:象征着牺牲与和平的追求。
  4. 金戈玉剑:象征战争的无情与士兵的疲惫。
  5. 捣衣声:代表思乡之情的深切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渔阳八月”中的“八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2. 诗中提到的“昭君”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王嫱
    • B. 王昭君
    • C. 西施
    • D. 貂蝉
  3. “金戈玉剑”象征着什么?

    • A. 富贵
    • B. 和平
    • C. 战争
    • D. 家庭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燕歌行》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后者则更强调战争的残酷与人们的悲伤。
  • 《黄鹤楼》中对离别的感慨与《燕歌行》对战争离别的无奈相似,均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踏莎行 昆嵛山团庵 踏莎行 其一 踏莎行 舟次河桥 踏莎行 其四 踏莎行 春忆 踏莎行 别情 踏莎行 题莲趺小影 踏莎行 访友 踏莎行·凤髻堆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火言火又念什么字?火言火又的拼音及写法详解 赤字旁的字 雨字头的字 体裁 团云队 败谢 包含墉的词语有哪些 悬繁体字怎么写?悬字繁体书写详解_汉字繁体学习 兵上神密 一个皮一个页读什么字_一个皮一个页的拼音与写法详解 首字旁的字 风饕雪虐 两点水偏旁汉字大全_两点水常用字详解 辰字旁的字 寓治 布阵 一念之差 吃糠咽菜 人字头的字 苗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苗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