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0:22
风不鸣条
作者: 王甚夷 〔唐代〕
圣日祥风起,韶晖助发生。
蒙蒙遥野色,袅袅细条轻。
荏弱看渐动,怡和吹不鸣。
枝含馀露湿,林霁晓烟平。
缥缈春光媚,悠扬景气晴。
康哉帝尧代,寰宇共澄清。
在这个圣洁的日子,和煦的春风吹起,温暖的阳光助力万物生长。
远处的野外一片朦胧色彩,轻柔的细条随风轻摆。
柔弱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动,却发不出声响。
树枝上沾着露水,树林在晨曦下烟雾缭绕,显得格外平静。
春光缥缈而妩媚,景色悠扬而明朗。
这样美好的时光,仿佛回到了帝尧时代,整个世界都在清澈明净中。
王甚夷,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此诗创作于春日,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和谐。
《风不鸣条》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古诗,诗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开篇以“圣日祥风起”引入,立刻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阳光与春风的结合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接着,诗人通过“蒙蒙遥野色,袅袅细条轻”展现了春天的柔美,细条的轻摇仿佛在诉说着春风的温柔与细腻。
“荏弱看渐动,怡和吹不鸣”一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生命,表达了春风的和谐与温暖。接下来的“枝含馀露湿,林霁晓烟平”,描绘了清晨的湿润与宁静,晨露与烟雾交织,形成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意境。
最后两句“康哉帝尧代,寰宇共澄清”则将个人的感受上升到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象征着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这一层次的提升,既显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更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了对理想政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中提到的“圣日”指的是什么? A. 节日 B. 平常日子 C. 严寒日子
诗中“荏弱看渐动”中的“荏弱”主要形容什么? A. 风 B. 植物 C. 天气
“康哉帝尧代”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个人幸福 B. 理想政治 C. 自然景色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在描写自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但《风不鸣条》更注重细腻的春日情景,而《登鹳雀楼》则通过高远的视角表达更为宏大的情感与理想。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