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4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42:38
《八阵碛》 作者:苏辙 〔宋代〕
涨江吹八阵,江落阵如故。 我来苦寒后,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遗迹,磊磊六十四。 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 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 区区落褒斜,军旅无阔步。 中原竟不到,置阵狭无所。 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 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 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视不能去。
涨水的江流掀起八阵图,江水落下后阵势依旧。我在苦寒之后来到这里,平沙如同一匹白色的丝绸。登高远望遗留下的阵迹,赫然显现六十四个阵形。远远指向像棋局一样的布阵,却又看不出具体在哪儿。世人称赞诸葛亮,认为他用兵有法有度。可我这微不足道的阵势,军队行军时却没有宽敞的步伐。中原地区根本无法到达,设置的阵势狭小无处可去。茫茫的平沙之中,堆积着石头如同排成队伍。只让后世的人,知道我并非粗俗无知。可惜的是长蛇阵的形状,千古以来竟无人能领悟。只剩下桓元子,长久凝视却不能离去。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学生,弟弟苏洵(苏轼的父亲)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苏辙在诗词创作上继承了唐诗的传统,风格清新、自然、真挚。
《八阵碛》创作于苏辙的晚年,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智慧的赞赏与对历史遗迹的沉思,反映了诗人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后的感慨与思考。
《八阵碛》是一首富有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首先,诗的开头以“涨江吹八阵”引入,描绘了自然景象与历史遗迹的交融,展现了江水的力量与八阵图的智慧。接着,诗人通过“我来苦寒后”表达了自己在经历岁月洗礼后的深刻感受,平沙如素的意象,象征着纯净与孤独。诗中的“六十四”则是对诸葛亮阵法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对智慧的追求。
诗的中间部分,通过对比“世称诸葛公”与“区区落褒斜”,揭示了古今对战争智慧的不同理解。苏辙在这里不仅仅是在赞美诸葛亮,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困惑与无奈。后半部分“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展现了历史的苍茫与人类的渺小,强调了“长蛇形”阵势的复杂与深奥,最终引出“千古竟不悟”的遗憾,似乎在呼唤后人对历史的重新理解与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军事智慧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类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遗迹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探索。
《八阵碛》中的“八阵”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军事布阵?
A. 曹操
B. 诸葛亮
C. 刘备
D. 孙权
诗中提到的“长蛇形”是指什么?
A. 一种动物
B. 阵形
C. 河流
D. 山脉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历史的思考与智慧的渴望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诗歌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