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5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52:55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
柳永 〔宋代〕
雨睛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雨过天晴、气候清澈的景象,词人伫立在江楼上,眺望远处的景色:清澈的水面闪烁着光芒,层层叠叠的山峦显得格外秀丽。远处隐约可见断桥和幽静的小径,渔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傍晚时分的孤烟更显得宁静恬淡。夕阳的余辉映照着红色的栏杆,词人静静倚靠,心中情绪黯然,似乎未饮酒却已感醉意,愁苦无边。暮云已经散去,秋光渐渐消逝,远方的故人却在千里之外,整日只能凝望无尽的远方。
作者介绍: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耽,号湘伦,北宋词人,以其婉约的词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闻名。他的词多描绘离愁别绪及对生活的感慨,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柳永经历人生起伏之时,常常流露出对故人和往昔的思念之情。词中描绘的秋日景象与词人的内心情感形成对比,突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是一首典型的柳永风格的词作,展示了他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自然描写。开篇便用“雨睛气爽”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画面,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将词人的情感状态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词人站在江楼上,目睹远山、清水、渔村的宁静,然而内心却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与愁苦,表现了其“未饮先如醉”的情绪。
词中“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的景象,渔村的宁静与孤烟的升起,仿佛映照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通过“脉脉朱阑静倚”,词人以静态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他对过往的沉思与回忆。整首词在情感上沉重而细腻,展现了柳永对秋日景象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逐句解析:
雨睛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描绘了雨后晴天的清新,以及词人站在江楼上远望的情景。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表现水面的清澈与明亮,以及山峦在夕阳下的重重叠叠,显得苍翠欲滴。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远方的断桥和小径隐约可见,渔村的炊烟在傍晚时分袅袅上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
夕阳的余晖洒在红色栏杆上,词人静静倚靠,心中充满了思绪。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虽然没有饮酒,却已感到心中愁苦沉醉。
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愁苦似无尽,暮云散去,秋光渐逝,思念的故人在千里之外。
竟日空凝睇。
词人整日凝视远方,心中满是无奈与愁苦。
修辞手法: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仗,如“澄明远水生光”与“重叠暮山耸翠”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意境。通过“未饮先如醉”这一拟人化的表达,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展现了柳永在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中所表现出的感慨与忧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柳永
D. 苏轼
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词人的情绪主要表现为?
A. 快乐
B. 愁苦
C. 愤怒
D. 无聊
“未饮先如醉”这句中“醉”主要是指什么?
A. 喝酒后的状态
B. 思念的沉醉
C. 身体的疲惫
D. 快乐的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柳永的《诉衷情近·雨晴气爽》与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情感的结合。柳永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内心的愁苦,而王维则通过山水的宁静表达内心的平和。虽然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柳永更为感伤,王维则趋向于豁达。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