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5:02
北京一崩沦,国史遂中绝。
二十有四年,记注亦残缺。
中更支与贼,出入五轇轕。
亡城与破军,纷错难具说。
三案多是非,反覆同一辙。
始终为门户,竟与国俱灭。
我欲问计吏,朝会非王都。
我欲登兰台,秘书入东虞。
文武道未亡,臣子不敢诬。
窜身云梦中,幸与国典俱。
有志述三朝,并及海宇图。
一书未及成,触此忧患途。
同方有潘子,自小耽文史。
荦然持巨笔,直溯明兴始。
谓惟司马迁,作书有条理。
自馀数十家,充栋徒为尔。
上下三百年,粲然得纲纪。
索居患无朋,何意来金陵。
家在钟山旁,云端接觚棱。
亲见高帝时,日月东方升。
山川发秀丽,人物流名称。
到今王气存,疑有龙虎兴。
把酒为君道,千秋事难讨。
一代多文章,相随没幽草。
城无弦诵生,柱歾藏书老。
同文化支字,劫火烧丰镐。
自非尼父生,六经亦焉保。
夏亡传禹贡,周衰垂六官。
后王有所凭,苍生蒙治安。
皇祖昔宾天,天地千年寒。
闻知有小臣,复见文物完。
此人待聘珍,此书藏名山。
顾我虽逢掖,犹然抱遗册。
定哀三世间,所历如旦夕。
颇闻董生语,曾对西都客。
期君共编摩,不坠文献迹。
便当挈残书,过尔溪上宅。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5:02
赠潘节士柽章 顾炎武 〔清代〕
北京一崩沦,国史遂中绝。二十有四年,记注亦残缺。中更支与贼,出入五轇轕。亡城与破军,纷错难具说。三案多是非,反覆同一辙。始终为门户,竟与国俱灭。我欲问计吏,朝会非王都。我欲登兰台,秘书入东虞。文武道未亡,臣子不敢诬。窜身云梦中,幸与国典俱。有志述三朝,并及海宇图。一书未及成,触此忧患途。同方有潘子,自小耽文史。荦然持巨笔,直溯明兴始。谓惟司马迁,作书有条理。自馀数十家,充栋徒为尔。上下三百年,粲然得纲纪。索居患无朋,何意来金陵。家在钟山旁,云端接觚棱。亲见高帝时,日月东方升。山川发秀丽,人物流名称。到今王气存,疑有龙虎兴。把酒为君道,千秋事难讨。一代多文章,相随没幽草。城无弦诵生,柱歾藏书老。同文化支字,劫火烧丰镐。自非尼父生,六经亦焉保。夏亡传禹贡,周衰垂六官。后王有所凭,苍生蒙治安。皇祖昔宾天,天地千年寒。闻知有小臣,复见文物完。此人待聘珍,此书藏名山。顾我虽逢掖,犹然抱遗册。定哀三世间,所历如旦夕。颇闻董生语,曾对西都客。期君共编摩,不坠文献迹。便当挈残书,过尔溪上宅。
北京城陷落,国家史册中断。二十四年过去,记录也残缺不全。中间经历支离破碎和贼寇侵扰,出入复杂难以详述。城池失守和军队溃败,纷乱错杂难以尽说。三案多有是非,反复无常如出一辙。始终围绕门户之争,最终与国家一同灭亡。我想询问计策,朝会已非王都。我想登上兰台,秘书进入东虞。文武之道未亡,臣子不敢欺骗。逃身于云梦之中,幸与国典同在。有志于记述三朝历史,并涉及全国地图。一书未完成,遭遇忧患之路。同方有潘子,自小沉迷文史。坚定地持巨笔,直溯明朝兴起之始。认为只有司马迁,著书有条理。其余数十家,充栋徒劳无功。上下三百年,清晰得纲纪。独居担心无友,何意来到金陵。家在钟山旁,云端接觚棱。亲见高帝时代,日月东方升起。山川秀丽,人物流传名声。至今王气犹存,疑有龙虎兴起。举杯向君道,千秋事难讨。一代多文章,随风消逝于幽草。城中无弦诵之声,柱上藏书老去。同文化支字,劫火烧丰镐。若非尼父再生,六经亦难保。夏亡传禹贡,周衰垂六官。后王有所凭借,苍生蒙受安定。皇祖昔日宾天,天地千年寒冷。闻知有小臣,复见文物完好。此人待聘珍宝,此书藏于名山。顾我虽逢掖,犹然抱遗册。定哀三世间,所历如旦夕。颇闻董生语,曾对西都客。期待君共编摩,不坠文献之迹。便当携残书,过尔溪上宅。
作者介绍: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明亡后,他坚持抗清,后隐居不仕,致力于学术研究,尤以史学著称。他的诗歌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清朝的不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顾炎武赠给潘柽章的,潘柽章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也是顾炎武的朋友。诗中表达了顾炎武对明朝灭亡的悲痛,对国家历史的关注,以及对潘柽章的期望,希望他能继续编纂历史,保存文献。
这首诗以明朝灭亡为背景,表达了顾炎武对国家历史的深切关注和对友人的期望。诗中,顾炎武通过对明朝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国家的兴衰变迁,以及自己在乱世中的忧患和无奈。他赞美潘柽章的学识和志向,希望他能继续编纂历史,保存文献,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象征意象,如“北京一崩沦”、“国史遂中绝”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和个人的情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顾炎武作为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深厚功底。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明朝灭亡的悲痛,对国家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友人潘柽章的期望。顾炎武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三案”指的是什么? A. 明末三大疑案 B. 明朝的三大改革 C. 明朝的三大战役 D. 明朝的三大节日
顾炎武在诗中提到的“潘子”是指谁? A. 潘柽章 B. 潘岳 C. 潘安 D. 潘美
诗中“北京一崩沦”指的是什么事件? A. 明朝的建立 B. 明朝的灭亡 C. 清朝的建立 D. 清朝的灭亡
诗中提到的“兰台”是什么地方? A. 古代宫廷藏书之所 B. 古代的图书馆 C. 古代的学校 D. 古代的官署
诗中提到的“尼父”是指谁?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