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5:0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5:03:37
夜雨有念
白居易
以道治心气,终岁得晏然。
何乃戚戚意,忽来风雨天。
既非慕荣显,又不恤饥寒。
胡为悄不乐,抱膝残灯前。
形影暗相问,心默对以言。
骨肉能几人,各在天一端。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南北五千里,吾身在中间。
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
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
自我向道来,于今六七年。
炼成不二性,消尽千万缘。
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
岂是药无效,病多难尽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内心烦恼的思索。作者通过修道来平静心境,然而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内心却仍然感到忧愁。他并不追求名利,也不惧怕挨饿受冻,但为何仍然感到不快乐呢?在孤独的灯下,抱膝沉思,心中充满疑问。家人远隔千里,兄弟各自漂泊,南北相隔五千里,自己在中间,想要去探望却无能为力,内心因此不安。时光流逝,自己修道已有六七年,虽然已然达到了某种境界,却仍然难以消除内心的牵挂和思念,尤其是对亲情的思念,常常令自己痛苦不堪。难道是药物无效,还是内心烦恼太多,难以根除?
白居易(772-846)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绘生活琐事和人情世态。
《夜雨有念》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心中常有忧愁和孤独。此诗通过夜雨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亲人思念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夜雨有念》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诗作,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开篇以“以道治心气”引入,表明作者对于修道的追求,试图通过道理来平和自己的心境。然而随后的“何乃戚戚意”,则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差,内心的忧愁与外在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夜晚,白居易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突显了他内心的挣扎。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对家人的思念,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兄弟各地漂泊,距离的遥远使得思念愈加难忍,诗人无奈地感叹“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这种对亲情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最后,诗人反思道:“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他意识到,虽然自己在道理上有所领悟,但对于亲情的深厚感情依然如火般难以割舍。这种情感的纠结,使得诗歌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层次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感。虽然对道的追求让他有了一定的心灵平静,但对亲人的牵挂却让他常常感到痛苦。
白居易的《夜雨有念》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亲情的思念
C. 对权力的追求
诗中“抱膝残灯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中的“病”指的是什么?
A. 身体的疾病
B. 心中的烦恼
C. 社会的不公
可以将白居易的《夜雨有念》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比较,二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白居易更加注重内心的情感波动,而杜甫则通过环境描写和直接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切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