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5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54:11
《还山贻湛法师》
作者:孟浩然 〔唐代〕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从小就听闻无生的道理,常常想要观照自己的身体。
内心的印迹难以同时满足,崎岖的路途多是在世间尘埃中。
晚年归回到故乡的山谷,偶然与支公成为邻居。
他以微妙的法门引导我,结下了清净的因缘。
烦恼和业力随即放下,山林中的情感愈加深厚。
早晨来问我疑惑的道理,晚上谈论得到了清真之意。
他的墨迹技艺堪称古今绝妙,文词之华令世人惊叹。
禅房闭合着宁静,花草药木连绵冬春。
在平坦的石头上摆放琴和砚,泉水滴落洒湿衣巾。
想要知道深邃的灭意,早晚如同海鸥般驯服。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号清风居士,出生于湖北,擅长山水诗,尤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孟浩然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佛教智慧的探索以及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涉及的“支公”暗示了他与高僧的交往,体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感悟。
《还山贻湛法师》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宗教情感的诗作,作者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全诗从幼年对“无生理”的好奇出发,逐步引入与支公的相识,体现出对佛教微妙法的领悟。在诗中,孟浩然表达了人生的崎岖与烦恼的放下,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诗的前两句通过“幼闻无生理”和“常欲观此身”,引入了生命的哲学思考,展现出他对生命存在的深切思考。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他与支公的交流,强调了微妙法的引导作用,表明他从佛教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中“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自在。
整首诗在宁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孟浩然对人生、自然以及佛教智慧的独到理解,传达出一种契合自然、超然物外的心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旨在探讨生命的本质与归隐的理想,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探寻与对自然的依恋,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人生与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还山贻湛法师》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支公”指的是谁?
A. 一位隐士
B. 一位诗人
C. 一位高僧
D. 一位书法家
诗中提到的“无生理”主要指什么?
A. 生与死的哲学
B. 生活的烦恼
C. 个人的追求
D. 自然的规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