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4:5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4:52:59
作者: 熊禾 〔宋代〕
东都亦论道,忽梦金光身。
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
夜半一炷香,命世胡邅屯。
在东都也有人谈论道理,忽然梦见自己化为金光的形象。
太和之治难道没有吗?可惜在流言中终究难以相聚。
半夜点燃一炷香,默默祈愿命中之人却难以相见。
作者介绍: 熊禾,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注重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七夕节的雨夜,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和现实难以相聚的感慨,结合了节日的氛围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感和哲理。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雨夜中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开头提到的“东都亦论道”,点明了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当时士人之间对道理的探讨。而“忽梦金光身”则将这种讨论与个人的理想结合,梦中的金光象征着崇高的志向与追求,展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接下来的两句“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虽然提到太和时代的美好,却也暗示了现实的无奈和理想的隔阂。最后,夜半的香火象征着静谧的祈愿,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思索和对命中注定之人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蕴丰富,既有对历史的追思,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照,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无奈,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东都”,它指的是哪个城市?
“金光身”象征什么?
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什么感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维的《送别》进行对比,王维同样以自然与人生哲理结合,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熊禾则更多地关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