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4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40:24
秋夕不寐寄乐天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洞户夜帘卷,华堂秋簟清。
萤飞过池影,蛩思绕阶声。
老枕知将雨,高窗报欲明。
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
在夜晚的窗户旁,轻轻卷起帘子,
华丽的厅堂里,秋天的竹席显得格外清凉。
萤火虫飞过池塘的倒影,
秋蝉的低吟在台阶旁萦绕。
老旧的枕头似乎知道即将要下雨,高窗外的光亮似乎在告诉我天快要亮了。
究竟是谁懂得这样的景致,远方向白先生问候呢?
典故解析:
“白先生”指的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是好友,诗中提到的“远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清丽的咏物诗,也有深邃的议论诗。他在诗歌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天的一个夜晚,刘禹锡因思念好友白居易而写作。诗中描绘了秋夜的清冷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融入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友情的深切思念。开头两句通过描写夜晚的窗帘与厅堂的凉爽,营造了一个宁静而清新的秋夜氛围。接下来的两句,萤火虫的飞舞和秋蝉的低吟,进一步增强了秋夜的意境,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丽。
“老枕知将雨”一句,诗人在这里赋予了枕头以人的情感,暗示夜晚的寂寞与内心的孤独。紧接着,窗外的光亮暗示了清晨的到来,诗人在此时感受到了一种时光流转的无奈。
最后一句“何人谙此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与问候。这首诗整体上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折射出人对友情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秋夜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悟,暗示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老枕”象征着什么?
“萤飞过池影”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白先生”是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禹锡的《秋夕不寐寄乐天》与杜甫的《秋夕》进行对比,虽然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夜晚,但刘禹锡的诗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与内心的感受,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时光的流逝。
以上资料可帮助进一步理解刘禹锡及其作品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