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7:0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7:02:04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
作者: 岑参 〔唐代〕
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
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
八州崖谷深,千里云雪闭。
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
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
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
儒生识损益,言事皆审谛。
狄子幕府郎,有谋必康济。
胸中悬明镜,照耀无巨细。
莫辞冒险艰,可以裨节制。
相思江楼夕,愁见月澄霁。
这首诗表达了西山守军的困境与将领狄员外的使命。诗中提到西山的兵力守卫,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知从何而来的策略让蜀地的人们苦不堪言。八州的崖谷深邃,千里的云雪封闭了去路,泉水浇灌的山道滑,水冻的绳桥脆弱不堪。战士们常常饥饿,粮草供应不足。胡人军队尚未归还,空荡的山中积累了许多岁月。儒生们能够识别得失,所有言论都经过审慎推敲。狄员外是幕府的郎官,拥有谋略必能带来安稳。他心中犹如悬挂一面明镜,能照耀一切细微之处。希望他不要畏惧艰难险阻,这对治理局势有益。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在江楼的黄昏,愁苦地看见明亮的月光。
作者介绍:岑参,字与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王之涣、李白并称。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的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岑参在西北边关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士兵困境的关注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与鼓励。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诗作,展现了岑参对边疆将士的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开头以“兵马守西山”引入,表面上看似在描绘军事防线的坚固,实则隐含着对国家治理无能的批评。接下来的“空使蜀人弊”,进一步揭示了蜀地百姓的苦难,诗人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关切在此刻显露无疑。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八州崖谷深,千里云雪闭”等自然景象,描绘了西山地区的险恶环境。这些意象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地理特征,还渲染了士兵们面临的困境与孤独感。尤其是“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一联,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人感受到边防战士的艰辛与无奈。
而后,诗中提到的“儒生识损益,言事皆审谛”则强调了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儒者的智慧和判断力被寄予厚望。狄员外作为幕府郎,肩负着重任,诗人对他的期望寄托在“莫辞冒险艰,可以裨节制”中,表现了对他能力的信任与鼓励。
最后一联中的“相思江楼夕,愁见月澄霁”则带有个人情感的色彩,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情感上形成了对比,增强了整首诗的厚度和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西山守军艰难处境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友人的期许,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狄员外”是哪个身份的官员?
a) 军官
b) 宗教官员
c) 幕府郎
诗中“泉浇阁道滑”表达了什么?
a) 队伍的强大
b) 行路的艰难
c) 胡人的强大
诗中提到的“胸中悬明镜”主要指什么?
a) 物质财富
b) 智慧与洞察力
c) 自然景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岑参的边塞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现了对边疆生活的描绘,但岑参的诗更为关注士兵的艰辛与国家局势的反思,而王之涣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壮丽与人文情怀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