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010》

时间: 2025-04-29 05:30:07

诗句

昨日见张三,嫌他不守己。

归来自悔责,分别亦非理。

今日见张三,分别心复起。

若除此恶习,佛法无多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30:07

原文展示:

昨日见张三,嫌他不守己。
归来自悔责,分别亦非理。
今日见张三,分别心复起。
若除此恶习,佛法无多子。

白话文翻译:

昨天见到张三,觉得他不守信。
回家后自我反省,觉得和他分别也不是道理。
今天再次见到张三,心中又生出分别之念。
如果不去除这种恶习,佛法就没有多少传承。

注释:

  • 张三:古代常用的代称,指代某个普通人。
  • 守己:指遵守自己的信义。
  • 悔责:自我反省和责备。
  • 分别:此处指心中产生的偏见和分别心。
  • 佛法:指佛教教义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导了“新法”的改革,注重实用,强调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对佛教教义的思考之际,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中的分别心和信义的深刻认识,结合了佛教的智慧与个人的反思。

诗歌鉴赏:

此首诗通过简单的对话和反思,将人与人之间的信义和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展现了王安石对人性和道德的关注。诗中通过对“张三”的两次见面,表达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在面对信义缺失时的内心挣扎。昨日的嫌弃与今日的又生分别,反映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最后一句“若除此恶习,佛法无多子”更是点明了主题,若不去除内心的分别与恶习,修行佛法的意义便会大打折扣。诗歌不仅具有哲理性,也展现了王安石的思想深度,值得读者深入体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日见张三,嫌他不守己:表达了对张三失信行为的不满。
  2. 归来自悔责,分别亦非理:回到家后反思,觉得自己对张三的态度也不合理。
  3. 今日见张三,分别心复起:再次见到张三,心中再次产生分别之念。
  4. 若除此恶习,佛法无多子:若不去掉这种分别心,修习佛法就失去了意义。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昨天与今天的心态变化,展现人内心的挣扎和反思。
  • 象征:张三象征着人际关系中的失信,而佛法则象征着内心的道德修养。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义以及内心的分别心,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态,追求内心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张三:象征普通人,反映日常人际关系。
  • 分别心:代表人内心的偏见与分歧。
  • 佛法:象征着智慧与内心的修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三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一个具体的人
    • B. 代表信义缺失的人
    • C. 诗人的朋友
    • D. 一种佛教思想
  2. 诗中“佛法无多子”是什么意思?

    • A. 佛法没有人传承
    • B. 佛法的传承与分别心无关
    • C. 修行无意义
    • D. 若不去除恶习,修行佛法将失去意义

答案:

  1. B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反映了对人性和信义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探讨人生与信义的价值。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与陶渊明的诗作都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但王安石更加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关注自然与自我的和谐。

参考资料:

  • 《王安石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竹枝 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 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南宫、左辅,两处交代) 秋夕不寐寄乐天 华山歌 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 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 始闻秋风 赠东岳张鍊师 平齐行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大吵大闹 胚胎 音字旁的字 龍字旁的字 皓晃 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屮字旁的字 母字旁的字 仁义道德 靣字旁的字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包含畸的词语有哪些 枕籍经史 乐而忘忧 依法炮制 变化不测 义切中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