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1:02
鹧鸪天
作者: 陈造 〔宋代〕
遍赏扬州百种花。因循忘却鬓苍华。
客闲惯刻分题烛,坐久还生醉眼霞。
催掺鼓,趁鸣笳。未应回首问归槎。
清明寒食风烟地,判到今春不着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扬州游玩时的情景,他欣赏着百种花朵,因而忘却了自己已然苍老的容颜。身为客人的他,习惯于在灯下刻字、吟诗,久坐之后,眼前的景物仿佛迷醉了他的眼睛。随着鼓声的催促,他不禁想起了归家的念头,但又觉得此时不应回首追问归途的船只。此刻正值清明与寒食的节日,烟雾缭绕的地方,似乎暗示着他这一年来未能回家。
作者介绍
陈造,字士宗,号潜溪,南宋诗人,生于杭州,后游历扬州,是著名的词人,风格典雅,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游览扬州的花木之美,表达在繁华与孤独中徘徊的情感,同时反映出对归家的思念。
《鹧鸪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扬州春日的花海,同时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诗的开头便是对美景的赞美,"遍赏扬州百种花"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然而,随之而来的“因循忘却鬓苍华”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美景中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似乎在提醒自己,尽管周围美好,但无情的时间依然在推移。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烛光下的闲适生活,这一场景描写出一种温馨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眼睛因醉意而变得模糊,似乎醉于花的美丽之中。紧接着,鼓声与笳声的催促带来了对归家的思考,诗人在此对美丽与归属感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最后一句“清明寒食风烟地,判到今春不着家”,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清明与寒食是祭奠先人的时节,诗人在此时却无法回家,体现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花、酒、鼓声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孤独的春日图景,既有对美的享受,又有对现实的感慨,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与思乡之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日的美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面对美好而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人在哪个城市游玩时写下这首诗?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鬓苍华”指的是诗人__。 答案:年老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清明寒食”是指春天的节日。
答案:正确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陈造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但前者更偏向于描绘景色与思乡,后者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