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2:1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2:11:53
密雪来何晚,穷冬候欲差。
投空落细米,布地净平沙。
缭绕飞相著,重仍积暗加。
雨微花破碎,风细脚倾斜。
次第来如掺,冥濛堕不讹。
燅鹅吹劲鞴,秀苇拂轻耞。
画字飘还没,团球暖旋窊。
出盐东海若,链石古皇娲。
翻簸腾归骑,纷飘集晚鸦。
庭梅辨红萼,垅麦覆黄芽。
拨砌求新药,寻踪射伏。
埋楼平尽脊,集树短留槎。
乱下曾何择,平铺欲尽遮。
欺贫寒入褐,恼客重添车。
积素聊成烛,烹甘强试茶。
病僧添晓钵,老令放晨衙。
融液曾何有,鲜明竟不奢。
积多还避并,化早发従畲。
溜滴檐垂箸,行观迳转虵。
谁能相就醉,都市酒容赊。
密密的雪何以来得如此晚,整个寒冬的等待几乎要偏差。
空中飞舞落下细小的雪花,地面铺成一片洁净如沙的白。
雪花缭绕飞舞,重重叠叠又积上暗影。
细微的雨点打破花瓣,微风轻轻倾斜着脚步。
雪花依次飘落,像是混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堕落。
鹅的叫声像是吹响的号角,秀丽的芦苇轻轻拂动。
字迹在空中飘荡却又未能显现,雪球在暖风中轻轻滚动。
就像出盐的东海,链条连接着古老的女娲。
翻滚着的雪花如骑马归来,纷纷扬扬聚集在晚归的乌鸦周围。
庭院中的梅花辨认红色的花萼,田垄上的小麦覆上了黄芽。
拨开土块寻求新药,追寻踪迹射向深处。
埋没的楼房平坦无脊,聚集的树木短小留存着浮木。
纷乱的降雪曾何以选择,平铺开来欲将一切遮蔽。
欺凌了贫困的寒冷,惹恼了客人重添车马。
积雪聊作蜡烛,煮茶时强行尝试甘甜。
生病的僧侣多添了早晨的钵,老者则放下了晨间的衙门。
融化的液体曾经何在,鲜明的色泽竟不奢侈。
积雪多了还要避着,不早就从山里发出。
滴水在屋檐上垂落,行人看着小路转弯如蛇。
谁能与我醉,都市的酒却未能容我。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以诗文名世,风格豪放,擅长描绘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雪季,作者借雪景抒发对时光流逝和生活琐事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事的感慨。
苏辙的《用林侄韵赋雪》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寒冬中雪花的飘落以及其带来的情感波动。整首诗在语言上精练而富有画面感,雪花如米粒般纷纷落下,给人一种静谧而洁净的感觉。诗中不仅描绘了雪的外在形态,更深入探讨了其对生活的影响。作者通过“庭梅辨红萼,垅麦覆黄芽”的描写,表现了雪与春的对比,暗示了生命的轮回与希望的萌发。
苏辙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燅鹅”、“秀苇”等,不仅增添了视觉的美感,也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通过对雪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世间的思考与感慨。整首诗在节奏上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北宋文人的情怀与风范。
逐句解析:
整首诗通过描写雪花的飘落,表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严酷的冬季对人生活的影响,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体验。诗中隐含着对希望的追寻,尽管生活有时艰难,但依然能在自然之美中找到慰藉。
诗词测试:
诗中“密雪来何晚”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庭梅辨红萼”主要描绘了什么?
“积素聊成烛”中的“积素”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苏辙的《用林侄韵赋雪》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但苏轼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苏辙则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