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6:32: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6:32:15
《洗竹》
作者:白居易 〔唐代〕
布衾寒拥颈,毡履温承足。
独立冰池前,久看洗霜竹。
先除老且病,次去纤而曲。
剪弃犹可怜,琅玕十馀束。
青青复籊籊,颇异凡草木。
依然若有情,回头语僮仆。
小者截鱼竿,大者编茅屋。
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的场景,诗人裹着寒冷的被子,穿着温暖的鞋子,站在冰冷的池塘前,长时间观察着洗净霜雪的竹子。首先剪去那些老病的竹子,然后再去掉纤细弯曲的竹子。剪下的竹子虽然可怜,但仍然有十多束。新生的竹子青翠而挺拔,显得与普通的草木不同。它们依然像有灵气似的,诗人回头对随从说话:小的可以用来做鱼竿,大的可以编成茅屋。不要把它们做成扫帚和簸箕,污辱了它们的尊严。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通俗易懂,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关注民生疾苦,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洗竹》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作者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内心对生活有着更深的思考。通过描写竹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洗竹》在描绘竹子洗去霜雪的过程中,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诗中的竹子象征着纯洁、坚韧和生命力,白居易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诗人用“青青复籊籊”来描绘竹子的生机盎然,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
此外,诗中提到的“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是白居易对竹子用途的思考。竹子不仅是自然的美丽象征,也可以用于生活中,然而诗人更希望竹子能被赋予更高的价值,而不是沦为日常生活的工具,这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品位的追求。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读起来韵律感强,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中不仅有对竹子的赞美,也隐含了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及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竹子的洗涤与选择,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珍视自然的情感,同时反映了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中“布衾寒拥颈”意指:
A. 温暖
B. 寒冷
C. 舒适
D. 轻松
“勿作彗与箕”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
A. 轻视
B. 珍视
C. 忽视
D. 讽刺
诗中提到的“琅玕”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竹子
D. 一种食物
《竹石》(郑燮)与《洗竹》在意象上都以竹子为主题,但前者强调竹子的坚韧与不屈,后者则更注重竹子的美与实用,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反思。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