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0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04:24
新成茅庐独宿西山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幕上宁容燕作巢,
土阶竹屋近诛茅。
深行乐地思招隐,
早悟危机欲绝交。
溪响隔溪来枕面,
月光先月到林梢。
为官拓落真吾事,
何用纷纷更解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西山的茅庐中住宿的情景。燕子在屋檐上安静地筑巢,土阶和竹屋靠近荒草的地方。诗人深思乐土,渴望隐居,早已意识到官场的危机与绝交。溪水的声响从溪的另一侧传来,月光早已照耀到林梢。作为一名官员,追求名利的落寞才是真正的追求,何必在纷扰中再去解嘲呢?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诗作常反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西山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当时,士人之间往往存在着对官场的无奈与反思。
李弥逊的《新成茅庐独宿西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反思。开篇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燕子在屋檐下筑巢,传达出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渴望脱离官场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诗中“深行乐地思招隐”一句,既表现出诗人的思考深邃,也显示出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而“早悟危机欲绝交”则揭示了他对官场危机的早已觉察,心中对世俗交往的冷淡。
后半部分通过“溪响隔溪来枕面,月光先月到林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好,对比出官场生活的喧嚣和浮华。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明确了诗人的态度:作为官员,他更看重内心的追求,而非外界的纷扰与嘲讽。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贯穿始终,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纷扰的厌倦,展现出一种对内心宁静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测试:
李弥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溪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纷扰
B. 宁静
C. 悲伤
D. 兴奋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向往隐逸
C. 交友
D. 旅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