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湖上隐居》

时间: 2025-05-07 11:51:54

诗句

湖水入篱山绕舍,隐居应与世相违。

闲门自掩苍苔色,来客时惊白鸟飞。

卖药比尝嫌有价,灌园终亦爱无机。

如何天竺林间路,犹到秋深梦翠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1:51:54

原文展示:

湖水入篱山绕舍,
隐居应与世相违。
闲门自掩苍苔色,
来客时惊白鸟飞。
卖药比尝嫌有价,
灌园终亦爱无机。
如何天竺林间路,
犹到秋深梦翠微。


白话文翻译:

湖水环绕着小屋,隐居生活自然要与世俗隔绝。
闲门自己轻轻关闭,青苔的颜色显得宁静。
来客时惊动了白鸟飞起,
卖药的人比起草药的味道,觉得价格太贵。
在园中劳作,我终究还是喜爱无机的自然。
怎么会有那通往天竺的路呢,
直到秋深时,才在梦中见到那片青翠的微光。


注释:

  1. 湖水入篱:湖水流入篱笆,意指自然环境的融入。
  2. 隐居:隐士生活,远离尘世。
  3. 苍苔色:长满青苔的颜色,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宁静。
  4. 来客时惊:来访的客人使得宁静的环境被打破。
  5. 卖药:指隐士的生活方式,隐喻对物质的抵制。
  6. 灌园:指在园中耕作。
  7.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象征着远方的理想境地。

典故解析:

  •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谓,象征着佛教的传播和对理想境地的向往。
  • 秋深梦翠微:指秋天深处,梦中的美好意境,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逸,号清真,宋代著名诗人、隐士,因其隐居生活和高雅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湖上隐居》作于诗人隐居于湖畔时,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湖上隐居》描绘了一个隐士在湖边生活的宁静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逃避。诗中“湖水入篱山绕舍”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隐士的生活似乎与外界隔绝,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通过“闲门自掩苍苔色”,诗人传达了对宁静的珍视,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生活的简单与纯粹使人心灵得到升华。

在“来客时惊白鸟飞”中,来客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宁静,表明隐士生活虽美好,却也无法完全逃避世俗的干扰。接下来的两句“卖药比尝嫌有价,灌园终亦爱无机”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物质的抵制,强调了隐士对无价自然的钟爱,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最后的“如何天竺林间路,犹到秋深梦翠微”则是对理想境地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即便在现实中隐居,也无法完全摆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水入篱山绕舍:描绘了湖水环绕着隐士的小屋,表明环境的优美。
  2. 隐居应与世相违:隐居生活本应与世俗生活相脱离,强调隐士的选择。
  3. 闲门自掩苍苔色:关闭的门与青苔的颜色象征着宁静的氛围。
  4. 来客时惊白鸟飞:来客的到来打破了宁静,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5. 卖药比尝嫌有价:隐士不喜物质交易,强调自然的无价之美。
  6. 灌园终亦爱无机:隐士喜爱自然的纯粹,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7. 如何天竺林间路:对理想境地的疑问,表明内心的追求与矛盾。
  8. 犹到秋深梦翠微:秋深时的梦境,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宁静的湖水,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卖药比尝嫌有价,灌园终亦爱无机”,工整而有韵律感。
  • 拟人:来客的到来使白鸟飞起,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淡漠,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与精神自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水:象征清静与和谐,隐士生活的理想环境。
  • 苍苔: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宁静。
  • 白鸟:象征自由与灵动,也反映出自然的美好。
  • 天竺:代表理想中的彼岸,象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湖水入篱山绕舍”中,湖水象征着什么? A. 人生的烦恼
    B. 自然的宁静
    C. 物质的追求
    D. 世界的繁华

  2. 诗中提到的“白鸟”最可能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由
    C. 权力
    D. 友谊

  3. “卖药比尝嫌有价”说明了什么? A. 隐士对金钱的追求
    B. 隐士对物质的抵制
    C. 隐士的职业选择
    D. 隐士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 《饮酒·结庐在人境》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1. 李白《月下独酌》

    • 主题:孤独与自饮,表现出孤独的自我陶醉。
    • 对比:林逋的隐居更强调对自然的向往,而李白则表现出个人情感的抒发。
  2. 陶渊明《桃花源记》

    • 主题: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 对比:林逋的隐居生活更具个体性,而陶渊明则是对理想世界的整体描绘。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林逋研究》

相关查询

再赠陈高眼二首 谢久轩蔡先生惠墨九首 题长沙铺 送胡教授之沅水任 思家信不至 和郡侯劝驾韵 游湖 和葛德远 赠高眼陈相士 催海棠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丿字旁的字 插枝 明心见性 神彩飞扬 东量西折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厄字旁的字 课输 廾字旁的字 半数 通达谙练 曲曲折折 包含侧的词语有哪些 止字旁的字 臣字旁的字 亵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