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07:5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07:50:52
《濮中言怀》
作者: 沈千运 〔唐代〕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
栖栖去人世,屯踬日穷迫。
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
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
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
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
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圣明的朝代优待贤良之士,而草泽之地却无处藏身。人生的命运各有不同,为什么我却如此不幸呢?我这一生平平无奇,五十岁时连一寸禄位也没有。衰老时应当被抛弃,贫贱的生活招来毁谤与非议。无奈之下,我在世间漂泊,日渐穷困。倒不如守着田园,到了秋天再去期待丰收。壮年时失去了应有的机会,老年时力不从心。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谋划是错误的,将会给后代带来困扰。孩子们刚学种田,少女们尚未能织布。面对这些,我感到无奈,整天为衣食奔波。
沈千运,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感慨,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濮中言怀》创作于沈千运晚年,正值他经历人生困境之际,诗中流露出对命运的不满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及其自身的无奈。
这首《濮中言怀》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开篇就点明了圣朝对贤良之士的优待,而自己却身处草泽,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反映出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诗中反复提到的“人生各有命”,强调了命运的不可控性与个体所遭遇的不同境遇。沈千运通过自述一生的平庸与失落,传达了对青春与壮年的失去的惋惜,同时又对未来的希望感到茫然。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表现了对下一代的期待与担忧,展现出对未来的责任感。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映射了一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
栖栖去人世,屯踬日穷迫。
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
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
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
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
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
整首诗传达了沈千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简单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责任感和对后代的关注。
沈千运的《濮中言怀》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命运的无奈
B. 对爱情的渴望
C. 对自然的崇拜
D. 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提到“童儿新学稼”的意思是什么?
A. 孩子们学习种田
B. 孩子们在玩耍
C. 孩子们学习文化
D. 孩子们在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