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5:40
十里湖山过雨新,
酣红娇绿媚残春。
笋鞋槲笠斑藤杖,
去作看花局里人。
经过雨水的洗礼,十里湖山显得格外新鲜,
酣畅的红色和娇嫩的绿色,映衬着这即将离去的春天。
穿着笋鞋,顶着槲树叶做的斗笠,手持斑驳的藤杖,
出发去看花的游人,正如这幅画卷上的人们。
王应奎(约1640-1710年),字季恭,号惺斋,清代诗人,生活在清初时期。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
此诗创作于清代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游的场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递出春天的气息和游人的欢愉。开篇的“十里湖山过雨新”,即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雨后春景,万物复苏,湖山之间的气息愈加清新,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接着“酣红娇绿媚残春”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最后一抹色彩,鲜艳的花朵与嫩绿的叶子交相辉映,表现出一种短暂而美好的春景,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诗的后半部分“笋鞋槲笠斑藤杖”,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游人在春天出游的情景,笋鞋和槲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氛围。最后一句“去作看花局里人”,则点明了游玩的主题,让人感受到春游的乐趣与热闹。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诗中“十里湖山”指的是什么?
a) 田野
b) 湖泊与山脉
c) 城市
“酣红娇绿”中的“娇绿”是指什么?
a) 美丽的花朵
b) 嫩绿的叶子
c) 夕阳的余晖
整首诗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基调?
a) 忧愁
b) 赞美自然与生活的欢愉
c) 历史的沉重
对比王应奎的这首春游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表现出对春天自然景色的赞美,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奔放与豪情,而王应奎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游人的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