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春晴同游西山画卷》

时间: 2025-04-26 21:45:40

诗句

十里湖山过雨新,酣红娇绿媚残春。

笋鞋槲笠斑藤杖,去作看花局里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5:40

原文展示:

十里湖山过雨新,
酣红娇绿媚残春。
笋鞋槲笠斑藤杖,
去作看花局里人。

白话文翻译:

经过雨水的洗礼,十里湖山显得格外新鲜,
酣畅的红色和娇嫩的绿色,映衬着这即将离去的春天。
穿着笋鞋,顶着槲树叶做的斗笠,手持斑驳的藤杖,
出发去看花的游人,正如这幅画卷上的人们。

注释:

  • 十里湖山:指的是十里范围内的湖泊与山脉,形容景色辽阔。
  • 过雨新:雨后大地焕然一新,形容植物更加鲜艳。
  • 酣红娇绿:形容花朵色彩鲜艳,绿叶生机盎然。
  • 笋鞋:用竹笋制成的鞋,象征着乡间游玩。
  • 槲笠:用槲树的叶子做的斗笠,适合春游时使用。
  • 斑藤杖:用斑驳的藤条制作的拐杖,常见于游人手中。
  • 看花局里人:指的是游人聚集在一起看花,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游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应奎(约1640-1710年),字季恭,号惺斋,清代诗人,生活在清初时期。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游的场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递出春天的气息和游人的欢愉。开篇的“十里湖山过雨新”,即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雨后春景,万物复苏,湖山之间的气息愈加清新,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接着“酣红娇绿媚残春”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最后一抹色彩,鲜艳的花朵与嫩绿的叶子交相辉映,表现出一种短暂而美好的春景,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诗的后半部分“笋鞋槲笠斑藤杖”,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游人在春天出游的情景,笋鞋和槲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氛围。最后一句“去作看花局里人”,则点明了游玩的主题,让人感受到春游的乐趣与热闹。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里湖山过雨新:描写雨后清新的山水景色,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2. 酣红娇绿媚残春:运用色彩的对比,映衬出春天即将结束的美丽,带来一丝惋惜。
  3. 笋鞋槲笠斑藤杖:细腻地描绘出游人的装束,增添了生活气息。
  4. 去作看花局里人:点明游玩的目的,形成一种热闹的场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酣红娇绿”和“笋鞋槲笠”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色彩描写:使用了丰富的色彩词汇,使得春天的意象更加鲜明。
  •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物件描写,表现出游玩的生动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山:象征自然的广阔与美丽。
  • 红绿: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 笋鞋、槲笠:代表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里湖山”指的是什么? a) 田野
    b) 湖泊与山脉
    c) 城市

  2. “酣红娇绿”中的“娇绿”是指什么? a) 美丽的花朵
    b) 嫩绿的叶子
    c) 夕阳的余晖

  3. 整首诗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基调? a) 忧愁
    b) 赞美自然与生活的欢愉
    c) 历史的沉重

答案:

  1. b) 湖泊与山脉
  2. b) 嫩绿的叶子
  3. b) 赞美自然与生活的欢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王应奎的这首春游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表现出对春天自然景色的赞美,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奔放与豪情,而王应奎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游人的生活细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禁苑 句 其四十九 句 其十九 句 其十七 少年游 其二 渔家傲 其六 连理枝 其一 破阵子 春景 玉堂春 其二 秋蕊香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清妥 有利无弊 糊里糊涂 掷地之材 标悟 女字旁的字 役役 尸字头的字 同字框的字 娇娇媚媚 颠张 爿字旁的字 装聋装哑 隹字旁的字 左思右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