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陶劝农六首》

时间: 2025-04-27 05:00:06

诗句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00:06

原文展示: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白话文翻译:

难道没有肥沃的良田吗?那平坦的土地多么广阔!
这里兽迹交错,鸟儿在和谐地鸣叫。
惊起的兽影在早晨被射杀,夜晚却又追逐猛猪。
用芋头羹和薯类粥,来填饱老人的肚子。

注释:

  • :难道,表示反问。
  • 良田:指肥沃的土地。
  • 膴膴:形容土地肥沃,土壤丰腴。
  • 交缔:交错相连,形容兽迹交错。
  • 谐穆:和谐而宁静,形容鸟鸣声和谐。
  • 惊踪:被惊动的动物的踪迹。
  • 猛豨:指野猪,形容其凶猛。
  • 耆宿:年长的老人,指有年纪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良田”与“兽踪”反映了当时农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陶渊明的“劝农”思想在这里得以延续,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该诗是苏轼为劝导农民勤劳耕作而作,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辛劳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农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的尊重与热爱。诗的开头以反问形式引入,强调了“良田”的存在,随后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生动之感。诗中提到的“兽踪交缔,鸟喙谐穆”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惊踪朝射,猛豨夜逐”的描写,诗人将农民的辛勤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用“芋羹薯糜”来表现丰收的果实,既体现了农民的劳动成果,也表达了对老人的关怀,营造出温暖的田园氛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岂无良田”:反问句,强调田地的肥沃。
    • “膴膴平陆”:描绘平坦肥沃的土地,给人以生机的感觉。
    • “兽踪交缔,鸟喙谐穆”: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暗示生态平衡。
    • “惊踪朝射,猛豨夜逐”:展现农民的勇敢与勤劳。
    • “芋羹薯糜,以饱耆宿”:强调丰收与对老人的关怀,传递温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土地与农田比作生命的源泉。
    • 拟人:鸟的鸣叫被赋予了和谐的特征,体现自然的生机。
    • 对仗:诗句之间有一定的对称关系,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农业的价值、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良田:象征着繁荣的农田与辛勤的劳动。
  • 兽踪:代表自然界的生机与生态的和谐。
  • 芋羹薯糜:象征丰收的果实,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富足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良田”是指什么?

    • A. 干旱的土地
    • B. 肥沃的土地
    • C. 山坡地
  2. “惊踪朝射”中“惊踪”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的景象
    • B. 被惊动的动物的踪迹
    • C. 夜晚的追逐
  3. 诗中提到的“芋羹薯糜”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饮料
    • B. 填饱老人的食物
    • C. 祭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强调了隐逸和田园生活的理想,而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则更多地关注农民的辛劳与农业的重要性,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鹊桥仙 青城山 鹊桥仙 七夕次柳屯田韵 鹊桥仙·七夕次淮海韵 鹊桥仙 寿次丈六十 鹊桥仙 鹊桥仙·乾饿 鹊桥仙 传信 鹊桥仙 七夕 鹊桥仙 鹊桥仙 其二 夏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锦心绣口 气字旁的字 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下肢 整军饬武 秃宝盖的字 贝勒 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川字旁的字 明淑 卓立鸡群 王字旁的字 质感 四字头的字 包含延的成语 挥汗成雨 游戏翰墨 皎阳似火 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