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7:54
澒洞尘沙迹寄浮,霜茅风棘断堽头。
几家白酒山城暮,一穗青烽野戌秋。
战马向年荒此垒,羁鸿今夜宿何洲。
扁舟直下寒江口,不见甘王卷雪楼。
在澒洞中,尘土与沙石的痕迹漂浮不定,霜冷的茅草和风中的荆棘都已断绝了堤头。黄昏时分,几家酒肆在山城中开张,一缕青色的烽火在荒野的戌时升起。战马在荒凉的地方守卫着这个营垒,孤独的鸿雁今夜又会栖息在哪里呢?小舟直驶向寒冷的江口,却看不见甘王的雪楼。
作者介绍:董嗣杲(生卒年不详,宋代),字仲明,号少山,江苏人。董嗣杲为人正直,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词。其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抒发豪情壮志,风格清新而有力量。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战乱、边疆防务有关,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孤独,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孤寂而又壮丽的边塞图。开篇用“澒洞尘沙”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气氛,接着通过“霜茅风棘”展示自然的严酷,暗示战争带来的破败与无情。酒肆的描写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人间烟火,反映出在动荡的时代中,人们的生活状态。
“几家白酒山城暮”意在表现战争给平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而“青烽”则象征着战事的紧迫感和不安。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战马”“羁鸿”“扁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流浪生涯的感慨,同时也暗含着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董嗣杲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青烽”象征战事)、拟人(“羁鸿”)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与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切的忧虑和无奈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青烽”象征什么?
“羁鸿”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