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3:4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3:44:14
题净众寺古松
作者:崔涂 〔唐代〕
百尺森疏倚梵台,
昔人谁见此初栽。
故园未有偏堪恋,
浮世如闲即合来。
天暝岂分苍翠色,
岁寒应识栋梁材。
清阴可惜不驻得,
归去暮城空首回。
这棵百尺高的古松,稀疏地倚靠在梵台上,
过去的人谁曾见过它当初栽种的样子?
故乡的景色并没有让我觉得特别留恋,
人生如浮云,随意而来又随意而去。
天色渐暗,怎能分得出苍翠的颜色?
在寒冷的岁月中,应该能够识别出栋梁的材质。
可惜这清幽的阴影无法驻留,
我只好回到空空的暮城,徒然叹息。
崔涂,唐代诗人,字公辉,号涂山人,活动于唐玄宗时期。其诗风清新,意趣高远,以描写自然和人文景观而著称,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的思考。
《题净众寺古松》写于崔涂游览净众寺时,目睹古松的壮丽景象,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因而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古松为主线,透过对古松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起初,诗人通过“百尺森疏倚梵台”展现出古松的雄伟,更引发人对历史的追溯,谁又曾见过这棵松树的初栽?这里的“昔人”不仅指代过去的人,也暗示了人类历史的轮回与不变。
接下来的“故园未有偏堪恋”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淡淡遗憾,虽有思念之情,却并无过分的执着,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诗中“浮世如闲即合来”进一步表明了生活的瞬息万变,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散,仿佛都是偶然。
“天暝岂分苍翠色”与“岁寒应识栋梁材”两句,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强调了在岁月的考验中,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坚韧与品格。最后一句“归去暮城空首回”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虽回到故乡,却感到一切都是空虚的,带着一种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淡淡怀念,展现出一种豁达与无奈交织的情感基调。
诗中提到的“古松”象征什么?
A. 美好
B. 坚韧与长久
C. 生命的无常
D. 以上皆是
“天暝岂分苍翠色”中“苍翠色”指的是什么?
A. 古松的颜色
B. 天空的颜色
C. 故乡的颜色
D. 生命的颜色
“归去暮城空首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喜
B. 愉悦
C. 空虚与惆怅
D. 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