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5:3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5:35:10
食黮从吾化,安舆本若情。
有能奔晋盗,何用筑秦城。
一邑诚天幸,三年赖政平。
儒功固如许,仪舌漫纵横。
食物的颜色从我的化身中变来,安稳的生活本是情感的结果。
如果有人能去晋国偷盗,那何必去修筑秦国的城墙呢?
一座城池的安宁确实是天意的眷顾,三年来依靠良好的政务才能平安。
儒者的功劳本就如此,口才却可以漫无边际地游走。
廖行之,字元贞,号容斋,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民生,风格清新,直抒胸臆。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以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背景,表达了对政治现状的无奈与反思。
《和益阳赵宰六首》通过对食物与生活的比喻,探讨了社会动荡与政治安定之间的关系。开篇以“食黮”引入,强调物质与精神的联系,暗示当时社会民生困顿,人民的生活并不安稳。接着用“安舆本若情”指出,安定的生活来源于情感的共鸣,暗指政治的温情与仁政。
“有能奔晋盗,何用筑秦城”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防御策略的质疑,认为如果内部不稳,即使有再坚固的城墙也无济于事。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安全的实际关切,还暗含对当权者治国理政的讽刺。
最后两句“一邑诚天幸,三年赖政平”与“儒功固如许,仪舌漫纵横”则在总结中再一次反映了诗人对儒家文化与政治治理的思考,指出儒者的功劳虽然显著,但如果不能真正落实在民生上,空谈的口才亦无用武之地。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具有很强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
诗歌探讨了社会动荡背景下的政治与民生问题,强调良好的治理是安定的根本,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中提到“安舆本若情”,其中“安舆”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筑秦城”持什么态度?
“一邑诚天幸”中的“天幸”意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