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2:48
《清平乐·咏雨》
作者:王夫之 〔清代〕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
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
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归来的鸟儿在傍晚时分鸣叫,隔着南边的树枝小径。
不管那垂柳的珠泪滴落,打碎了千顷荷花的声响。
随着波浪,鱼儿被惊动,浮萍突然在清池中满溢。
谁能相信在那碧绿的云深处,夕阳仍然在天边?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借用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符合古典诗词的传统手法,常以自然来映射人的内心。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静斋,湖南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常常借助自然景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他的作品在清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平乐·咏雨》创作于清代,正值王夫之的文学创作巅峰期。诗中描绘雨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思考。
《清平乐·咏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歌开头以“归禽响暝”引入,营造出一种夕阳西下、万物归宁的氛围,给人以温馨和安静的感受。接着,诗人用“隔断南枝径”来描绘小径的幽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与隔离。
“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则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表现了细雨如珠的美丽和荷叶上水滴的清脆声响,展现了雨水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这种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雨的温柔,更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则描绘了雨后池塘的变化,浮萍的满溢和鱼儿的惊动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变幻。最后一句“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则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未知的无奈。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一首兼具美感与深度的佳作。
整首诗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对生命脆弱与美好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诗中“归禽响暝”描绘的是哪个时段的景象?
“滴碎荷声千顷”中的“千顷”是指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夕阳仍在天涯”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