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3:4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3:49:42
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
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
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野外的桥梁可以容得下一匹马,秋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竹林掩映着青翠的城池,江水从灌口缓缓流来。走进村庄,砍柴的小路引人入胜,尝着果实,栗子也开始成熟。天空中的阳光已经落尽,隐居的人还未归来。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变迁与民众的苦难,其作品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野望因过常少仙》创作于杜甫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杜甫渴望远离世俗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乡村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鲜明,情感真挚。首句“野桥齐度马”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乡间的宁静与宽阔,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体验。接着“秋望转悠哉”,结合秋天的景色,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
“竹覆青城合”一句,通过竹林与城池的结合,表现了人类居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种对自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江从灌口来”则描绘出水流的温柔与柔和,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期望。而“尝果栗皱开”则是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丰收的喜悦,这与杜甫对民生的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则是诗的高潮,暗含着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期盼。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幽静的天地,诗人身处其中,心中却仍有未归的幽怨。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乡村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深思与对人生的哲理反思。
诗的首句“野桥齐度马”中“齐度”意为: A. 宽阔 B. 窄小 C. 高耸 D. 陡峭
“幽人未遣回”中的“幽人”指代: A. 诗人 B. 隐士 C. 朋友 D. 游客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将《野望因过常少仙》与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但王维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感应,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